我们所熟知的姜子牙,其历史原型是商末周初的周朝太师、齐国国君吕尚。那么,吕尚为什么又会被叫“姜子牙”?他到底姓什么、名什么呢?其实,吕尚的传世文献中称呼非常多,而每一个称呼却又都有按照一定规则。罗列一下他到底有多少个称号,便能从中一窥周朝的称谓习惯。
首先要说的就是吕尚。在中国古代“名”和“字”是有区别的,“名”是出生时的名字,多用于谦称;“字”是成年时的名字,多用于敬称。而吕尚的字是“尚父”,《诗经·大雅·大明》夸耀他在牧野之战的风采就说“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周代男性的字多称“父”而女性多称“母”,比如孔子就字“仲尼父”,但这个“父”往往可以省略,所以在先秦诸子《荀子》《吕氏春秋》和《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就有“吕尚”之称。同时,周代又多用通假字,所以清华简《耆夜》就把他写作了“郘上甫”,其实就是“吕尚父”的另一种写法。
▌姜太公像
吕尚的名应该是“望”,在《荀子》《吕氏春秋》中有“吕望”的称呼。而先秦文献中更频繁的出现是“太公望”,在《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逸周书》都有出现。《史记·周本纪》说“太公望”是称呼来源是周文王说“吾太公望子久矣”,似乎说太公望是文王的“太公”盼望的意思。不过这种说法不可靠,因为“太公”“望”在先秦作为吕尚的称呼已经非常普遍。上博简《古公见太公望》说文王的祖父古公见到的已经是“太公望”了。
吕尚最著名的“子牙”一名来源很晚,先秦文献只有《孙子兵法》明确提到“吕牙”,清华简《良臣》有一个周成王时的“君牙”,但与周武王时的“帀(师)上(尚)父”明确列为两人。《尚书》也有《君牙》篇,具体内容已经不详了,《尚书序》把他列为周穆王时期的人物,离吕尚的年代更加远了。总之,“牙”作为吕尚的名字在早期记载仅出现一次,这是否是他的别名,还是和“君牙”其人混淆了,我们不得而知。而“子牙”这个称呼,就更是后世说法了。
然后要说吕尚的姓氏。我们提到吕尚的各种称呼中,都只说“吕尚”“吕望”“吕牙”而没有说“姜某”,为什么呢?因为周代姓和氏也不同。简而言之,氏是当时社会集团的标志,而姓是血缘集团的标志。姜子牙的姓为姜,商末时,他生活在吕国,氏为吕,故称吕尚。周朝分封时将他封到齐国去了,所以也被叫齐太公。虽然他的氏从吕变成齐了,但姜这个姓却还是不变的。周代男子一般以氏带名字称呼,这样一看氏就一目了然是哪个国族的;而女子则以姓带名字称呼,这样不管氏怎么变,结婚时都不容易违反“同姓不婚”的制度。所以,吕尚在周代根本不能被称为“姜子牙”。
那么,为何后来他又成了“姜子牙”呢?这与战国秦汉的姓氏合流有关。到秦汉以后姓和氏就是一回事了,大家也就不这么清楚分辨了,东汉的《潜夫论》说“文、武师姜尚”“文王游畋,遇姜尚于渭滨”,是最早称呼他为“姜某”的记载。
除了以氏带名字称呼,周代也喜欢以官职、以尊号带名字称呼。吕尚的官职是“太师”,是周朝最高军事长官,也简称“师”。这个“师”不是老师的“师”,而是军队的“师”,所以会被称为“师尚父”;姜子牙也被尊称为“太公”,所以又会被称为“太公望”“齐太公”。在周朝初年“公”是对尊者的称谓,如周公旦、召公奭都是当时的辅弼大臣。不过吕尚在当时没被称作“吕公望”,大概因为他并非吕国的国君,而国君的通称也可以叫“公”。
吕尚在后世还有个特殊的称号“飞熊”。在《周本纪》中提到周文王遇见吕尚前占卜过,结论是自己得到“非龙非螭,非虎非罴”,而是“伯王之辅”,也就是说得到的不会是龙、螭、虎、罴四种动物,罴就是熊的一种,所以大家把“非罴”说成“非熊”,进而说成“飞熊”了。在元代的《武王伐纣平话》中,就说文王梦见一只双翼虎到殿下,周公旦为他解梦说这就是飞熊,得到它就会得到贤者,这样一来吕尚才又有了“飞熊”的称呼。
吕尚善于兵法,撰有《太公六韬》。所以唐玄宗将其列入国家祭祀;唐肃宗封他为武成王,成为与孔子并驾齐驱的武圣人;宋真宗又加封他为昭烈武成王。直到明代,他的地位才被关羽夺去。“武成王”这个称呼也渐渐被人遗忘,反而又与“非虎”合并成了一个新人物,也就是《封神演义》中的武成王黄飞虎。
▌连环画《黄飞虎反五关》
有趣的是,考古发现中也有疑似吕尚的遗迹。2008-2009年,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的陈庄西周前期遗址发现了一件青铜器,这件青铜器是“丰”为他的祖先“祖甲齐公”制作的。这个“甲”是这位“齐公”的“日名”,所谓“日名”起源于商代,代表的是祖先在天干十日中的哪日受祭,比如商纣又叫帝辛,就是在一旬的第八日辛日受祭。西周前期也继承了这种风俗,比如吕尚之子就叫齐丁公、吕尚之孙叫齐乙公,明显与后来的谥号不同。既然这个遗址位于西周前期,祖甲又不会是丁公、乙公,那么吕尚本人的可能性当然是最大的了。
总之,因为周代复杂的称呼习惯,以及吕尚本人复杂的经历,他在当时的“马甲”非常多,在《史记》之前就有祖甲齐公、师尚父、吕尚、吕尚父、太公、太公望、吕望、吕牙、齐太公等。到后来的东汉时期才开始有姜尚的称呼,他在唐宋时期又被官方列为武成王、昭烈武成王,而元明时期则在文学作品中被称为飞熊、姜子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