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初建,吕后被匈奴羞辱,为何选择忍耐?

2020-10-16 00:01:43 作者: 汉朝初建,吕

冒顿遗汉书,谩言轻吕雉。

高祖去世后,留给了刘盈和吕后一个烂摊子。由于在征讨英布的过程中意外中箭,高祖在回到长安后不久便一命呜呼,而他所策划的一系列从政方针也宣告暂停。虽然惠帝和吕后努力去延续高祖的治国政策,然而其力度却无法和高祖同日而语。

吕后影视形象

举个例子,汉朝在北方的潜在敌人匈奴,听说高祖去世后,便忘记了白登之战的失败,再次蠢蠢欲动,打算侵犯汉朝边疆。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为了试探汉朝是否有抵抗的决心,向吕后写了一封书信,这封书信的内容极尽羞辱和嘲讽,令吕后勃然大怒。冒顿单于写信羞辱吕后言辞恶毒

在这封信中,冒顿单于用词恶毒下流,他抓住吕后丧夫心情悲愤痛苦和对未来形势充满不安这一弱点,极尽挖苦以及挑衅之能事:数至边境,远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这边丈夫尸骨未寒,那边草原大流氓就来踹寡妇门,饶是吕后这般胸有城府的女中豪杰也难以抑制胸中的怒火。

汉朝和匈奴

在华夏民族的眼中,草原民族是不守礼仪的蛮夷之人。不过就算如此,婚丧嫁娶对于匈奴也是大事,这种轻薄未亡人的行为在其社会生活中也是不常见的。

合理且得体的男女关系是维持一个族群延续的关键因素,当一个政权控制的人口过低或过高,那么便会出台一些鼓励或抑制婚育的政策。比如丈夫战死,妻子可以和族内的年轻人继续通婚的鼓励性政策,或者是用贞洁论遏制女性的婚育的抑制性政策。

冒顿单于像

然而就算许多政权有过用行政手段调整人口结构的事情,也不可能在社会上整体出现无端轻薄丧夫女性的情况,就连一向被诟病不守礼仪的匈奴也是如此。

从上述资料不难解读,冒顿单于之所以写这封信,其本意就是引发吕后的怒火,观察其后续反应,从而大致推断未来的对汉政策。

因此这种内容极度不堪的信件,才会堂而皇之出现在外交层面上,也使得这件事被无可避免的放大并呈现到朝堂之上,引发了汉朝将领们的激烈讨论,当年和高祖打天下的宿将们迅速被召集到殿前。樊哙季布朝堂辩论

经过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时光洗礼,儒家思想打败了诸子百家中的绝大多数,逐渐在历史中站稳了脚跟。

儒家思想扬君抑民,提倡君主至上,并且呼吁帝王下的贵族和百姓将自己的一切贡献给君主。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已经在人们脑海中达成了一种共识,所以当一群猛男听说汉朝王后被如此羞辱,自然怒火中烧,对匈奴恨之入骨。

先登猛将樊哙,也同时兼任着吕后的妹夫,便提出愿意领军十万,杀入匈奴腹地,为吕后出一口恶气。这个建议得到了汉军绝大多数将领的一致认同。

樊哙影视形象

这时,西楚降将季布却表示了反对,他认为樊哙和十万大军如果进入匈奴作战,完全是羊入虎口,并且对樊哙提出了严厉批评:夫高帝将兵四十馀万众,困於平城,今哙柰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

季布也是秦末风云中的一员猛将,不过他的绝大多数名声和战功都是为西楚立下的,他的存在也一度为汉军所忌惮。

汉军战胜西楚后,打算缉拿季布,好在高祖爱才,让他担任了军中将领,留住了他的性命。高祖去世后,季布的地位十分尴尬,他不仅没有机会立下新功,还因为失去了靠山而在军中缺乏支持。

在丰沛势力一边倒地支持樊哙的情况下,季布的发声既显得懦弱,又显得不合大体,不过他说的话,倒也是句句在理。吕后最终忍辱负重终结争论

听着将领们在下方激辩,吕后的心理起伏巨大。此时的她只有两个选择,战或者是不战,这两个选择带来的结果都不算太好。

如果吕后选择和匈奴作战,那么汉军作为战争的发起者,必须北上突破太行山,进入不了解的草原作战,先不说士兵对草原的不熟悉会带来多大的困难,但是支持大军作战的后勤就有可能压垮初建的汉朝。

季布影视形象

万一汉军没有速战速决,被彪悍的匈奴人拖入战争的泥潭,那么但凡有人在中原搞事,吕后都难以找到可信赖的部队去解决问题,一旦长安受到威胁,那么这个新兴的政权也会岌岌可危。

那么选择不战,是否会避免出现问题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这封充满挑衅意味的外交信函,已然将汉匈关系推到了一个危险的地步,同时也逼得吕后必须迅速拿出应对方案。

至于方案的结果其实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一个态度强硬或者是软弱。如果态度强硬,那么事态又会进入第一种循环,而态度软弱,则汉朝的尊严便会丧失。

无论如何选,这件事似乎都难以得到善终。

尤其是眼下,在掌控着部队的将领们加入此事后,吕后做出的选择牵涉面更广,做出选择的难度也更大。

思考再三,吕后选择了主动示弱,以一人之力承担下来了匈奴的羞辱,安抚了群臣的情绪,也避免了一场巨大的全面战争的展开。

匈奴的克星即将出现

高祖在白登的努力也让匈奴对强大的汉朝多少有了忌惮。这种局面是靠着强大的武力打出来的,而非依靠奴颜婢膝交换来的。只有强大的武力保证,才是一个政权延续的关键因素,这点已经被历史所证明。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