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国子学:不仅地位崇高,也是进入政府和结交人脉的重要机会

2020-10-19 17:28:36 作者: 元朝国子学:

中国从古至今,都一直在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并将读书的结果用于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所以读书这个习惯,中国人一直在延续,为了确保读书能够延续下去,所以开设了国子学。

国子学在元朝带来的也就是陪读制度,无数人都想成为国子学的伴读,无数人对陪人读书趋之若鹜,为了成为伴读很多人也是挤破头皮,陪读这个制度也是在元朝才达到了顶峰。伴读、陪读,元朝平民子弟为何对"陪人读书"如此趋之若鹜呢?

一、元朝人心中向往的国子学

国子学是中国历代王朝统治者为了培养冑子弟的机构,在封建王朝也算是最高的教育机构,为了更好的培养国学子弟,元朝统治者在稳定自己的江山之后,就开始重视教育,特别是对少数民族跟大贵族子弟。

1.伴读作为配角存在

为了更好培养冑子弟,元朝统治者也因袭汉制,创立了国子学,在至元八年,忽必烈正式设立了国子学,许衡也被统治者列为第一人的国子祭酒,国子学也正式成为高级贵族子弟的国学。

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者的水平,国子学的许衡就采用了伴读的方式来扩充国子学学生的数量,为的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来供贵族子弟进行学习。

伴读制的提出是许衡等十几个人共同提出的,采用伴读制进行辅助教学,伴读能够在日常学习当中帮助贵族子弟进行知识的吸收,技能的掌握和思想的形成,所谓伴读,也就是起到环境教育的作用。

伴读的人可以帮助自己的同学,可以平衡好的水平高低的情况,这种互帮互助式教学,很好的解决了贵族子弟的学习问题。同时,伴读的人也能通过国子学,学到大量的知识,所以伴读制度,非常受"伴读人"的欢迎,伴读这种方式也一直受元朝国子学所用。

在国子学上学的人基本上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国子生,也就是真正的大贵族,第二种就是伴读,第三种就是陪堂生,国子生作为国子学主要的培养对象,其他的伴读和陪堂生都是为他们所服务的。

2.改变陪读命运的地方

既然伴读生是为了国子生而存在的,所以两者的人数比例也是1比1,从元朝的民族构成上来看,伴读生并没有民族限制,基本上都是以汉人为主。

随着国子生的增加,伴读生也会相应的增加,但是在国子生总数当中,蒙古的学员在整个国子生中比重是最多的,国子学的创立也就是为了培养贵族子弟,所以国子学一直受元朝延用。

贵族子弟虽然是学校中重要的教学对象,伴读不仅能够帮助这些贵族子弟,更是在学校当中形成了以国子生为主的社会环境,伴读生作为配角,也同样获得了贵族子弟同样的教育环境。

想要成为国子学之中的伴读,条件算是非常严苛的,就算这样也仍然有很多平民子弟想要进入国子学当中做陪读。因为元朝奉行的是严苛的人种等级制度,蒙古人是一等,色目人是第二等,汉人是第三等,少数民族是第四等。

这四种人在政治待遇和法律地位当中,都与其他权利义务有着不平等的规定,所以想进入国子学对于一些三四等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二、伴读绝非易事

国子学制度能够给贵族子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对于伴读生来说也是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子学成为入仕的一条重要程度,所以很多汉人都希望来国子学就读,为了更好提供教学环境,就对伴读生的资格进行了严苛的限制,只有优秀的伴读生才能进入国子学进行陪读学习。

1.国子学对生源的限制

国子学对于伴读生的年龄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国子学要求学生的年龄必须在十五岁以上,不管伴读还是国子生都要达到年龄要求,伴读主要就是负责陪同贵族子弟进行学习,古人的平均寿命都不算很高,能在十五岁进入国子学接受教育也算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年龄。

古代的教育资源毕竟还是有限,不能满足所有人接受教育,所以国子学在当时也是算是贵族学校,能够进入里面学习的人毕竟也是有限的,元朝规定的人数不仅仅是单纯的规定人数,而是根据民族来规定的。

比如,蒙古人收100人,色目汉人共100人,其中国子学也是把优质的学习资源给了贵族子弟,但是从伴读的数量上来看,还是有一定的民族歧视的,但是从古代封建统治来看,已经减轻很多了。

国子学毕竟是元朝的最高学府,加上教育资源有限,所以学生的数量其实也非常有限,国子学全部的师生加起来也不到四百人,所以元朝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部分人手中,所以这类人走上社会之后,自然也是以宝藏对待,为了确保教育质量,想要成为伴读生进入自然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虽然教育资源有限,但是仍然有很多贵族子弟不会来国子学接受教育,这样种情况出现,主要就是元朝不重视科举制度 ,读书跟做官没有直接的联系,既然不能做官,在封建社会学习就没什么用了,这就空出来一些名额,可以让更多人进入国子学接受教育,"陪堂生"就出现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