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蒙恬卫青霍去病为当世英雄,为何仍未收服匈奴以致五胡乱华?

2020-10-19 19:28:37 作者: 秦汉蒙恬卫青

想当初,秦朝蒙恬驱北狄逐匈奴,在黄河以北筑长城,威震边疆。汉朝大将军卫青屡次出雁门俘获匈奴数千骑,骠骑将军霍去病封狼居胥,自称匈奴不灭无以为家,为何最终仍然无法收服匈奴,以致西晋后期五胡乱华?

1、 匈奴善徙,地广人稀

《史记·匈奴列传》中这么描述:“

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

逐水草迁徙

”。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都是以满足牛羊马吃草优先考虑,跟着它们迁徙,和中原地区的耕田民族大为不同。

且所在地区地广人稀。汉朝有个将军叫赵破奴,率领骑兵出关几千里,到了“匈河水”都见不到一个人,无奈之下只能直接回国,足以说明此事。“匈河水”指的是匈奴河,指今蒙古国巴彦洪戈尔省的拜德拉格河。

一个终年迁徙、居无定所的族群,在广袤的荒漠草原上生活,找到他们就已相当困难,又何谈治理?这是现实问题。

2、 其地泽卤,不适种植

有人可能会说,攻占下来之后可以移民,移民后就可以用我们农耕民族最擅长的耕田技术去耕地,多年以后就可以将占领地盘变为农田,其实古人也有所尝试。

《汉书·主父偃传》:偃上书谏伐匈奴云:“

秦皇帝欲攻匈奴,李斯谏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咸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这指的是黄河以南,当时的土地多低洼盐碱地,不能种植庄稼,但秦始皇还是派蒙恬把河南占了,然后移民戍边。

低洼盐碱地古人有没有办法治理成沃土呢?事实上是有的,像关中地区,就是用郑国渠灌溉为适合耕种的沃土。

盐碱地用大量的水源可以慢慢治理,但北方正是因为水源缺失才导致荒漠的形成,至今仍是环境保护难点之一。草原是抵抗荒漠扩大的有效力量,农田则不行,同理现在才有沙漠种树的提倡。

所以对于农耕民族来说,当时的黄河以北难以生存,没有移民农耕的可能性,除非改风易俗,和匈奴一样去放牧,才有可能,这一点却是天方夜谭了。

3、朝廷更替,蒙恬赐死

蒙恬作为秦始皇的得力战将,秦始皇在世时给予他大力支持,“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史记·蒙恬列传》),还修建了一千八百里的“秦直道”,即军用高速公路,而蒙恬也战功显赫,威慑匈奴。

当时蒙恬的弟弟蒙毅也是朝廷大臣,作为秦始皇的忠信出谋划策,有一次赵高犯了大罪,秦始皇让蒙毅用法律判处,结果蒙毅判了个死刑,秦始皇又认为赵高做事靠谱赦免了他,而蒙家由此得罪太监赵高。

后来秦始皇突然病死,赵高和丞相李斯暗自立胡亥为太子,又向胡亥进谗言说之前蒙毅不认可胡亥作为太子,“

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

”(《史记·蒙恬列传》),最终蒙恬和蒙毅都被赐死。

《匈奴列传》记载,“

十余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

”。

由于秦二世胡亥的乱来,国内到处叛乱,戍边的老秦军也被派遣回去了,匈奴又重新迈过黄河和中原对峙,蒙恬戍边十几年的功劳都付之东流。

4、列国觊觎,难以扩张

吕思勉先生所著《秦汉史》中提及“

武帝事四夷

”,“四夷”指的是匈奴、西域各国、羌、朝鲜、南越,“武帝”即汉武帝。

前文提及秦朝蒙恬戍边威震匈奴,但是到了汉高祖刘邦时却有些丢脸了,被匈奴冒顿单于率领四十万大兵围困在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七天七夜,要不是冒顿怀疑部属投了汉军无意赶尽杀绝,刘邦差点就回不去了。

西域各国又有大月氏、大宛、康居、乌孙等三十六国,后来分裂到五十五国。当时张骞原本出使匈奴,后来又流落到大月、大宛、大夏、康居,见多识广,回来就专门处理西域的事情。

汉武帝喜欢大宛的好马,让人拿钱去换,大宛国不肯给,还因为汉使语气嚣张派人杀他。因此在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遣李广利担任贰师将军,率领六千骑兵和几万恶少年攻破大宛,于是西域各国才被威慑到。

羌族是一大族群,而且因为秦朝驱逐羌族,后来分散在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汉时羌族和匈奴一起攻打令居、安故(今甘肃省内),汉武帝派遣十万大军平乱,并设置了护羌校尉,可见当时羌族之乱也时有发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