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能可贵的是,宋人在治理虎患的过程之中,并不是一味的追求赶尽杀绝,而是带着朴素"环境保护"的理念,针对那些对人类安危直接产生威胁的老虎。
事实上,这种朴素的"环境保护",或者说"万物和谐共生"的理念,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中,并不是从宋朝才开始兴起的,而是源远流长。
比如《后汉书》中记载,东汉安帝永初年间,太守法雄就曾对赶尽杀绝的捕虎政策做出批评:
"凡虎狼之在深山,犹人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走所致……毁坏陷阱,不得妄捕山林。"
由此可见,古代中国人在捕虎以避免人类损伤的同时,也强调不能"妄捕",主张"仁及飞走",体现出希望人与万物和谐相处的朴素观念。
到了宋代,这种思想也被当时的人们所继承,比如前文所提及的宋神宗下的那道诏令里,对于老虎"追及捕杀"的前提,是"遇有虎豹害人",正是体现了这种朴素的环境保护意识。
这看上去似乎有些矛盾,一边是人类大肆的开荒造田,挤压老虎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招来猛虎食人以后,又全民性的开始捕虎杀虎。另一边是在捕虎的同时,又强调不妄捕,似乎是有些虚伪。
但实际上,正是这种"虚伪",才反应出人之所以为人,是除了本能的生存需求之外,还有精神的需求。不得"妄捕"的真正含义,在于在面对与其他自然万物的冲突的时候,人类没有过度的攻击性,而是在保障自己最低生存需求的同时,也希望能和万物共享家园。
另一方面,宋朝的有识之士们,其实也已经意识到当时"虎患"的严重,与人类自身的发展挤压老虎的生存空间有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人虎和谐共生的设想。
宋人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写道:
"岭右顷俗淳物贱。吾以靖康岁丙午迁博白。时虎未始伤人,村落闲独窃人家羊豕,虽妇人小儿见则呼而逐之,必委置而走……村人视虎,犹犬然尔。"
蔡绦指出如果人不有意的去伤害虎,那么人和虎之间的关系,也能跟人和犬之间的关系一样,达到和谐共生的最终目的。
不管这种想法有没有可能最终实现,但是从体现当时人朴素的和谐思想,追求人与万物和谐共生这一点来看,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宋朝时虎患的的泛滥,其根源在于人口大量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造成的"人地矛盾",时人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开荒造田,挤占老虎的生存环境,迫使原本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的老虎,不得不与人类接触。
当老虎严重危及到人类旅客行人安危的时候,宋朝就爆发了全民性的捕虎运动,在这过程之中又有很多人因此而死,更加剧了人虎之间的矛盾,促使"战争"扩大,老虎在这场运动中可谓是损失严重。
但同时也要注意到的是,在治理虎患的过程之中,宋朝人并没有一味的追求捕杀,而是从最低安全需要出发,施行以捕杀和驱赶其遁入山林合二为一的政策,阻止"妄捕",并尝试建立人与虎和谐相处的世界,体现出宋人原始的环境保护主义。
时至今日,老虎已经难觅踪迹,但环境保护的课题,对于人类来说却更加紧迫,在保护那些已经濒危或者即将濒危的野生动物的同时,是否能秉持着这种在保证自己生存需求的前提下,善意的面对那些还未曾走到灭绝边缘的其他动物,才是环保的真正意义吧。
参考文献:
《宋史》
《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