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桥的历史,你了解多少?

2020-10-23 08:12:24 作者: 张桥的历史,

一些古老集镇,在历史上大多有着特殊的地理优势,因古驿道的经过而设立驿站逐渐延续为古镇,可谓历史悠久。

张桥就是这样一个古镇。该镇界居江淮,地处南北要冲,位于定远县城南23公里处。古为驿道,因张姓始居,又有一处地方名曰三步两桥(现尚存一石板桥),故名:张桥。

自秦代起此地就设为张桥驿,徐州至庐州必经张桥。因地理位置重要,及至明清,仍有南北主驿道过境。到了清末,因为古代的驿传系统被现代的邮政体系所取代,张桥古驿的功能才逐渐随之而消失。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省道“合(肥)蚌(埠)路”建成穿境而过,到今天境内的滁淮高速也已贯通,张桥镇自古及今仍是连接江淮、直通中原的重要枢纽。

然而,当人们匆匆横跨南北过境张桥时,几乎无人再朝这个千年古镇认真望上一眼,这个古镇的历史,渐渐地也被人们淡忘了。

古驿道,在古代中国一直发挥着陆地交通主通道的作用,同时也属于重要的军事设施,用于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古代驿道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国道,古时称为官道。

古驿道一般为青石板路,宽约一丈,可以保证两匹马相向而行,通行无阻。所设驿站的站名,往往就成为当地地名。张桥驿就是在明弘治八年(1594年)设为了张桥镇。

从驿站官道到设立集镇,张桥的集市逐渐繁荣起来。到了清代,形成了一条南北走向(与驿道平行)的古街。这条街集中了许多饭庄、客栈、当铺和商铺,也有许多住户,市面堪称繁华。据《定远县志》记载:清朝末年,有个方姓的外乡人在张桥开设当铺一爿,后因失火歇业。合肥李鸿章家族也曾来张桥开设当铺,占地十余亩,建瓦房十间为营业门面,后有两进仓库,四周挖有深水沟,以吊桥交通。

在御选明诗中,明·马敡途径张桥驿留诗一首:

阻雪张桥驿怀徐道长 明·马敡

人生如浮萍,同生水一涯。聚者忽焉散,合并安可期。岂不忆王孙,芳草迷路岐。客持双鲤至,云是美人贻。与我期何所,乃在淮水湄。忽忽玄云浮,雨雪一何滋。驾言思往从,径滑马行迟。相隔匪远道,无缘接高辞。始愿既已违,延伫益凄其。

马敡 朝 代:明,字抑之,上蔡人。正德辛巳进士除兵部职方主事擢监察御史有蓍台集古风。

张桥驿:即今安徽定远县南四十四里张桥镇。清《乾隆内府舆图》:定远县南有张桥驿。

据《定远县志》记载:明朝时期,定远设有2驿10铺。2驿:池河驿、张桥驿。池河驿东至滁州大柳驿。张桥驿北送凤阳濠梁水马驿,南至庐州护城驿;同时,张桥驿传京师至安庆府至合肥。

途径张桥驿的还有两条古道:一是:定远南至梁园古道,全长120华里。沿途建顺阳桥(现南门大桥)、严家桥、张桥、麻埠桥。二是:自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定远靠山至大桥的自西向东南的古道(此道全长200多公里,途经定远75公里)。

靠山至大桥的古道,也伴随着下霸王项羽败逃阴陵至生死东城,别虞姬与二龙虞姬墓的江山与美人的凄美故事。该古道途径的靠山的阴陵古城、二龙、东城(现大桥三官集)至今仍留下诸多古迹和传说(一鞭沟、陈铎祠、虞姬墓、直至身死东城)。

如今的张桥镇,合蚌路、滁淮高速穿镇而过。合蚌路、滁淮高速和古驿道一样,都是见证张桥镇历史的重要道路。

合蚌路是定远通往合肥、蚌埠的主干线,也是南北各省主要交通路线之一。合蚌路是定远县境内修建最早的一条公路。路线基本上沿古道走向修建。清代外国使节和国内商旅从广州到北京多经此路,故称“使节路”“官路”。

从定城进入张桥,远远的就能看到一个开阔的水面,倒映蓝天,仿佛明镜高悬。这就是蔡桥水库。或许,你会突生疑惑,明明建在张桥,为何称为蔡桥水库?

名为“蔡桥水库”,首先水库所建的位置,是张桥镇下辖的蔡桥村;其次是定远境内池河、窑河两大水系中有一条支流“蔡桥河”自南流至南店、朱家圩,转东南进入蔡桥水库后穿合蚌路,曲流东南汇入池河干流,全长46公里。

缘此,张桥的水库名字就叫了“蔡桥水库”。该水库1973年建成,比定远县城的城北水库还早了5年建成。

蔡桥水库是定远县最大的中型水库,是解决张桥区农田灌溉的骨干工程。水库中有一孤岛,面积400平方米,为海军靶场。

1980年,进入6月突遭连续40多天阴雨,池河水位陡涨,蔡桥水库超汛期水位,沿河和低洼地区洪水泛滥成灾,池河水位出现了自1954年以后的特大洪灾。汛期发生后,县委组织抢险队奔赴抗洪第一线,蔡桥水库电站100人投入抗洪斗争。

张桥靶场海军某部闻迅后,立即派出两艘快艇参与抢救人、畜、物资。同时,蚌埠舟桥部队派出471人抢险队,奔赴我县受灾严重的连江一带抗洪抢险,由于解放军的大力支持,被洪水围困的灾民全部脱险,无一人伤亡。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