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派领导人赵汝愚——轻敌
叶适听闻韩、赵二人的矛盾后,也曾劝谏赵汝愚“与其节度使”。可赵汝愚仍以一种轻蔑的态度,对待韩侂胄。也许,正是这种轻蔑,使得赵汝愚在之后与韩侂胄的较量中落了下风。
而对于皇帝来说,宗室之臣与外戚之臣,谁更得信任?外戚之臣。宗室之臣若是势力过大,总会有篡权的威胁。因此,古来皇帝多重外戚而轻宗室。虽然宋朝有着严格的防止外戚擅政的祖制,但在宁宗这,不好使。韩侂胄因其特殊身份,被宁宗接连提拔,不久就升到承宣使,离韩侂胄梦寐以求的节度使仅有一步之遥。
但是,就差这一步,就仅仅是赵汝愚一句话的事,韩侂胄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可赵汝愚始终没有照办。韩侂胄怨气欲生,就连“初来乍到”的朱熹都意识到了问题。
他曾劝以:
侂胄怨望殊甚,应该厚赏其劳,处以大藩,出之于外,勿使预政,以防后患。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赵汝愚有着一手好牌,而韩侂胄几乎在初期是被碾压的。然而,赵汝愚还是败给了韩侂胄。究其原因,除了轻敌,还有不懂得变通。
赵汝愚是个忠直之士,所选之士也皆是正气凛然,没多少瑕疵。然而,他始终没有跳出大环境来看,虽然这有些困难。在当时那个“大染缸”里,有多少人是积极的,有作为的?游仲鸿曾劝赵汝愚:
丞相之势已孤,却不忧此而忧彼吗?
可赵汝愚听后,还是“一意孤行”,难怪有人评其“忠有余而智不足”。而这个特性主要体现在“台谏”上。
关于台谏,苏轼曾有言:
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
对于文武百官来说,台谏可是个魔鬼一般的名字,为什么?他们的一句话几句话就可以摘掉你的乌纱帽!换句话说,谁控制了台谏,谁就能真正地“呼风唤雨”。赵汝愚显然知道台谏的重要性,然而其在选官上,又不能照顾所有人。非忠非有能力者不用,这就不免要得罪很多人,如刘德秀就转而投靠了韩侂胄。
慢慢地,韩侂胄就扶植了一大批台谏。在把持舆论后,韩侂胄迅速下手,先是朱熹没多久就是赵汝愚:
以同姓居相位非祖宗典故,太上圣体不康之际,欲行周公故事,倚虚声,植私党,以定策自居,专功自恣。
以“同姓为相,不利于社稷”,弹劾赵汝愚,这不免有些可笑。当初, 赵汝愚百般推辞,就是因宗室想要避嫌,在宁宗的强烈要求下,赵汝愚才“勉为其难”地接受。然而,韩侂胄联合台谏以如此理由参赵汝愚,宋宁宗竟然没什么反对意见,仍听之任之。不难看出,宁宗着实是个缺乏主见的人。
赵汝愚被罢后,一群道学派人士站出来声嘶力竭地反对:
汝愚之忠,陛下所知。作为祭酒属官,如见利忘义,畏祸忘义,我耻于这样行事。
像是说出这种话的,都被韩侂胄等人弹劾,党禁也由此拉开序幕。而宁宗依旧没什么反应,反而任韩侂胄去了,这也让他有恃无恐,打压道学派起来更是无所顾忌。
结语
在宁宗即位之初,他曾明确地强调“不植党羽”。然而,在他的统治时期却酝酿出诸如韩侂胄、史弥远等权臣。而“庆元党禁”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很多正直的为国为民的士大夫,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极大影响。不过,道学派虽被打击,却未遭毁灭,甚至在理宗一朝上升为宫学。“庆元党禁”在一定程度上也带了所谓“进化”,对整顿吏治也有一定好处。所以,对于“庆元党禁”不能以“完全错误”之名盖棺定论。
但是,对于孝宗来说,这定不是其希望看到的。权力自然会有斗争,奥妙就在于平衡。过于打压一方,就会令另一方崛起,甚至是完全独大。在孝宗的治理下,秦桧的权相政治成为了过去式,而宁宗朝又死灰复燃。从此,权相一直贯穿着南宋朝,一发不可收拾。综上来看,“庆元党禁”还是弊远大于利的。
参考资料:《宋光宗、宋宁宗的时代》、《庆元党禁时期士大夫官僚的心路历程》、《宋帝列传》、《南宋文人与党争》、《宰相群体与南宋孝宗朝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