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莫知所终。
在这之前,给后人留下两样珍贵的东西:一是在关令尹子的请求下,留下五千字《道德经》,经典流传千年;二是在周时,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所赠之言,让孔子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老子所说这3句话,点醒了孔子,也值得我们后人学习,谨记奉行的人,一生受益。
1、勿以己为高,勿以己为上。
春秋时期,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孔子跟弟子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于是前往请教老子。
孔子远道而来,老子非常高兴,热情地接待孔子。孔子在周待了好几天,学到不少东西,感叹不已,受益匪浅。
临别之时,老子赠言曰:“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有的人聪明能干,善于洞察世故,却遭受蒙难,是因为“好讥人之非”,喜欢讥讽别人的是非,议论别人的不是。
有的人伶牙俐齿,善于辩论而通达,却招来祸害,是因为“好扬人之恶”,喜欢宣扬别人的不好。
老子说,人永远要保持谦逊,不要自以为高,不要自以为上,否则会给自己招来祸害。
盈满招损,谦逊受益。环顾现实生活,就是如此。
曾有读者问我,如何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我回复说,你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且当面告诉他。这不是拍马屁,你只是说出事实,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至于别人的缺点,如果别人不问,你不要说,否则会招来别人的怨恨。
2、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
老子送行孔子到黄河边,孔子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孔子感叹生命的流逝,而老子认为,人活在天地之间,是自然的一份子,顺应自然而行,保持本性不乱,“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则没有忧愁和烦恼。
天地自然为之,人无需妄自而为。
老子说:“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人有幼、少、壮、老,以及生、老、病、死,应时而生,顺时而去,安时而处顺,人的来、去、荣,辱,皆顺应自然之道,不忤逆本性,适自然而为,一切将自正。
后人总结为一句话:“老子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3、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史记》记载,老子忠告孔子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老子对孔子说,有钱的商人,钱财不外露,深藏若虚;德盛的君子,谦逊不张扬,容貌若愚。
你这次回去以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子恍然大悟,茅塞顿开,连连拜谢老子。
回去后,学生问起,孔子说老子犹龙,“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是自己真正的老师。
老子出神入化,孔子亦是谦卑圣人。
我认为,国学的精髓,在三子:老子、庄子和孔子。
而孔子问礼,老子所言,又是经典中的经典。我自己有收藏,反复阅读,自省吾身。
理不在多,而在于行。每一个人,如果能听得进老子这些忠告,谨记奉行,则能少走弯路,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