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后泾干中学移交政府

2020-10-03 01:02:13 作者: 解放前后泾干

自民国时代起,泾阳就处于民国政府和红色边区的缓冲地带,西北一带原百谷乡、口镇等村镇就活跃着革命队伍,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对于西北诸乡的控制力量一直比较薄弱,一九四九年五月泾阳即宣告全境解放。解放后短期内,已有相当规模的私立泾干中学由于经费近半数依赖民国政府投入,再加上校产收入,政权的变化立即使泾中断绝经费来源,学校何去何从,成为让校董会十分烦恼的问题。

一、解放前夕的泾干中学规模

私立泾干中学自从1938年成立起,到1949年初已走过十一年年头,学校从原来既无硬件设施,又缺乏师资力量的境地,经过诸位校董及高兰亭、刘振支两位校长的苦心经营,从最初仅有一班仅有三十多名,发展到泾阳解放前学校已住宿、饮食、实验及各种教学设施齐全,可容纳四百多学生的规模,学校已由以前寂寂无名的私立小学校一跃而为闻名陕西的完全中学。

学校规模据1948年资料显示:“有学生九班,有普通课室十座,足敷各班教学应用,寝室十四所(每所三间)以寄容四百人计算,亦足敷用,运动场地一所,膳堂一所,运动场内有篮球场三,排球场二、其它垒球场及板羽球、跳壕铁饼、双杠等,均有设备。食堂容积足敷全校上灶学生之用,学生自习即在教室,惟健身房因经费拮据,一时沿难设起,图书仪器药品机械器材等,本校自创办以来,时时均在设法添购中,虽因力量所限,未能购买齐全,现有仪器药品仅可供教学一部之应用而已”。(向教育厅呈文)

学校教师人数同样依据1948年泾阳县政府办理居民身份证的呈文显示:“兹将本校应领身份证教职员及工友姓名另单填列申请表……此致敬中乡公报,计教职员二十一人,工友十九人。十二月五日(1948)”

二、新旧政府交替对于泾中的影响

民国泾干中学性质比较另类,校长高兰亭在学校初起家时期对于保甲长做动员时的话来说,学校既无财团支持,又无充裕的办学基金,仅是一部分忧国忧民的士绅激于社会责任、民族公义凭着一股热情创办起来的。学校经费多半依赖政府与各热情教育社会贤达的支持,据后任校长刘振支解放期间向新政府移交手续呈文所说:“惟本校虽始终维持私立名义,但经费来源,多仰赖县府及地方补助,如县府食粮补助,及棉包捐二成,畜税附加一成,炭捐全部,钧占全校经费百分之四十以上,学费收入约占百分之四十弱,校产收入仅占百分之二十强。故本校之私立,性质又与个人或机关团体等私立者大异其趣。”所以笔者曾将泾中的学校性质命名为“私立公办”,既学校教学、教育方面完全由学校做主,政府因私立性质,不能过多进行干涉,经费来源则多半依赖政府支持。私立泾干中学这个特别另类的私立学校待到解放新旧政府交替之时,顿时发生问题。

1、学校经费无有着落

前面说过泾中学费约有40%源于民国泾阳政府的支持,泾阳县在1949年5月份解放后,原民国政府逃离泾阳,新中国政府成立后,新的社会管理者因百业新兴,一时之间尚不能顾及到教育层面,此时泾中顿时陷入两难境地。继续办下去,学校经费、教师工资后续没有着落,新政府对于泾中将采取何种态度,又心中无底;停止办学,面对十几年以来全体泾阳人民以极大热情支持的泾干学校,谁能忍心;面对学校内数百名求学的热血青年,谁能忍心。

无可奈何之下,泾中学校校长向校董会提出前途问题:

“……目前到校学者是,每年级仅三四十人,勉强合成两班上课,以高初中九班之规模,忽演成初中两班之范围,总此以往将如何办理?

一、教职员除自动他去者三五人外,其余均留学校,按政府口头指示,留校者仍原职原薪,此将如何办理?

一、学校三大收入,即校产收入,学费收入,地方补助收入,或多或少,甚或全部,恐怕有问题,将来如何维持?

此三者,皆目前急待解决之根本问题,特函通知,请及早商定,为祷,此致 校董会五月卅日(1949)”

校董会则数次呈文新政府县长、三原分区专员:

“现在泾阳解放,百度维新学校泰半收入,势将停止,经费系学校命脉,一发生问题,学校即根本动摇,兹于本月十一日召集校董会,详加研讨,合认为今后办法,不出两途:一、交人民政府接收;二、暂维持私立名义,由人民政府补助需要经费。现在学年终结,一切急待解决,用敢据实呈请鉴核示遵,否则恐本学年结束以后,即难再事维持矣,谨呈泾阳县县长花,转呈三原分区专员张(1949年6月)”

“查本会主办泾干中学,校产稀少,经费常感困难,近以物价高涨,支出浩大维持易感不易,前经开会决定,曾经呈请钧府接收主持办理在案,为时已久,迄未奉到指示,现在暑期转瞬届满,学校下半年之一要招生开学事宜,亟待筹划解决,为免贻误,为此具文复请钧府鉴核,刻即派员接收继续办理以重教育,不胜迫切待命之至,谨呈泾阳县县长花

私立泾干中学校董会代表吴成襄七月廿八日”

2、学生与教师流失情况

泾阳解放后,对于泾中影响除了经费问题,最大者就是学生与教师的流失,学生的流失约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对于社会大势尚不能有正确的认识,害怕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子弟在外求学有所闪失,所以一部分学生回家静观其变;第二种就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新政府接管泾阳之后,临近毕业的三个班学生则大量投考延安大学,延安军事大学,入学近一、两年的高三九、四0两班亦从而投考,原来学校九个班,五个班已因时局变化自动解散,所剩仅有初中四个班,也有部分学生投考其它学校。档册记载如下:

“一、吾校高初中学生原系九班,高初六级共三班,已距毕业期不远,此次因延大、军大等校招生,学生纷纷投考,高三九、高四0两班,受其影响已相率赴试,现在此高初五班学生等于自动解散,其余初三九、初四0原共四班,或则分考各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