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钦曾是魏国的名将之子,为人勇敢果断,并受到曹爽的厚待,封为了冠军将军,曹爽被杀后,魏国还安抚文钦,封他为前将军。
但是后来,文钦投降了吴国,这是为什么呢?魏国对文钦不薄,文钦去东吴,他是怎么想的,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得罪人太多
文钦是魏国名将之后,因此,文钦为人很傲慢,很残暴。这使得文钦得罪了魏国朝廷上上下下很多人,比如曹叡就压制过文钦的行动。
在淮南期间,文钦立了战功,但是他虚报俘虏人数,想要获得奖赏,但是魏国也不给他赏赐。
文钦和毋丘俭与司马师交战,结果文钦被司马师打败后逃走了,毋丘俭被杀,因此被文钦胁迫的许多将士,都归附了魏国。
这使得文钦此时成了孤家寡人,不能自立了,因此他只好投降了吴国。
我们看到文钦得罪了不少人,让他自己最后无路可走了,大家都不愿意跟随他,使得他孤立无援。
如果不投降吴国,就会有性命之忧,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唯一可走的路就是去吴国。
2、与司马家族争权
文钦虽然得罪了很多人,但是不一定非得投降东吴,可是他与司马师争权,使得他不得不去东吴,否则他性命堪忧。为什么他会与司马家族争权呢?
因为曹爽与文钦是同乡,所以曹爽重用文钦,但是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杀了曹爽。因此文钦就想与司马家族对抗,于是他与毋丘俭联合,以郭太后的名义下诏,公布司马师的罪状,准备起兵讨伐司马师。
可是司马师当时已掌握了魏国的大权,因此他发兵攻打毋丘俭和文钦,最后司马师用计打跑了文钦,毋丘俭被部将所杀。
文钦自不量力,以为他自己有能力可以与司马师抗衡,结果是兵败如山倒,他之前得罪很多人,又很傲慢,缺谋少智,因此是不可能有实力去司马家族对抗的。
可是他不自知,想要夺权,但是实力与愿望不匹配,失败是必然的。所以文钦争权失败,使他最后决定离开魏国,否则他无法生存了。
3、离东吴近
文钦战败后,最佳选择是去东吴,为什么呢?因为他与司马师的战争发生在寿春附近,他想回寿春,可是已经回不去了,司马师占领了此地。
文钦就只能逃走,逃往哪里?当然是去东吴,因为东吴与寿春很近,当然是就近不就远。
文钦投降东吴也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他战败了,为了保命必须逃。去与魏国对立的国家,是最妥当的选择。可是与魏国对立的有蜀汉和东吴两个国家。
当时文钦所在的地方与东吴最近,如果去蜀汉,地处偏远,容易被司马师的追兵追上。而去东吴较近,花的时间少,追兵追上他的可能性也就小。
而且东吴也欢迎文钦的到来,所以文钦去东吴是最合理的选择。
从文钦在魏国时为人贪婪,残暴,到处得罪人,但又爱争权,这就是他最后不得不投降东吴的根源。
人只有学会团结别人,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文钦的性格容易得罪人,无法团结别人,失败是必然的。我们通常说的德不配位,就是指的这种人。
所以从文钦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人,想要有稳定的生活和事业,必须要学会团结人,至少不要到处得罪人。
像文钦这样,最后大家都背离了他,让他成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不得已投降了东吴。而且他在东吴也过得并不顺利,与诸葛恪产生了矛盾,最后被诸葛恪杀了。
所以文钦这种性格到哪都不受人欢迎,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他不知道他自己的问题所在,重复犯同样的错误,结局是可想而知的。文钦的经历,正好说明了,性格决定命运。
参考文献:
《三国志·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
作者介绍:
肖邦:喜欢中国历史,对历史人物、事件有独到见解。希望通过文字还原历史的真相,揭开历史中鲜为人知的秘密。了解历史,掌握现在,拥有生活的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文章链接:
反元第1人方国珍,曾和朱元璋对战,为何后来朱元璋反而封他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