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99年一天,暮色之下,一场血战正在上演。看上去两边的力量非常悬殊,一边只有十几个人,另一边则是黑压压一片,足有上千人。
很快这十几人寡不敌众,便被砍杀殆尽。唯一的幸存者则从高坡赶到河崖之下,敌人拼命追赶,想将这最后一人斩尽杀绝,情况非常危急。
刘裕,历史上武力最强的皇帝
只见这人大吼一声,手持长矛,向身边围拢过来的敌人急刺进去,很快,他前面倒下了几个敌人,随后更惊人的一幕出现了,此人一跃而上,重新跳上了河岸,在一群敌人之中,左右冲杀,又有一些被他的长矛刺死,其他的则面露惧色,不敢近前。
这位猛男便是后来南朝第一个皇帝宋武帝刘裕。他当时是东晋北府兵的参军,相当于排长的级别。时值''孙恩之乱'',他带着十几人外出侦察,没想到遇到了上千人的叛军,于是便出现了一人单挑千人的场景。
刘裕,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军事家
一代战神横空出世,刘裕从此出现在历史的名册之中。
''孙恩之乱''的余波还未散去,权臣桓玄又准备对东晋朝廷发起冲击,迅速启动篡位流程。刘裕对桓玄篡位,心里一万个不同意,但此时没有实力与之撕破脸皮,只能暂时屈从,走一步看一步。
公元403年12月,一场''禅让''大戏终于隆重上演。桓玄从白痴皇帝司马德宗手中接过玉玺,改国号为''楚'',历史上把这个短命政权称为''桓楚''。
桓玄实在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他特别像历史上另外一个篡位名人--王莽。失望,是所有人对桓玄的反应,他似乎也能感到这样的情绪,为此他加大笼络力度,特别是对北府军的头领刘裕,希望刘裕能死心塌地效忠自己,但他的算盘实在打错了方向。
刘裕看到桓玄称帝后,民心渐失,公元404年二月二十七日,刘裕和刘牢之的外甥何无忌起兵讨伐桓玄。
桓玄听到战况非常惊恐,急派桓谦前往建康城外的覆舟山阻击。这一战,刘裕将他的军事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他首先让士兵饱餐一顿,将余粮全部吃完,颇有破釜沉舟的意味,然后让老弱病残的在山上张满旗帜作疑兵,搞得桓谦不知道来了多少敌人。
桓玄,东晋名将桓温之子
而刘裕则亲自率军向桓谦突击,在两军僵持之时,突然东北风大起,刘裕果断采取火攻,火随风势不可遏制,桓谦军队瞬时崩溃。
要论忧患意识,桓玄排名绝对靠前,这位仁兄早已找好后路。桓谦出征前,他便派人准备好了船只,一接到桓谦败讯,带着6岁儿子桓升和侄子桓浚,登船出逃。
双方最后决战在峥嵘州,桓玄带着二万多兵马,对面刘裕兵马只有几千人。老掉牙的剧情又一次上演,没开战前,桓玄又下令在自己指挥舰旁边停靠两艘小船,主要功能还是逃跑。手下壮士看到主子这副德行,再加上刘裕军队一如往常勇猛无比,桓玄军队溃败。
桓玄坐船向西逃窜的路上,被益州刺史毛璩的侄孙毛祐之所杀。桓玄死后,他的侄孙桓振据守江陵,继续与晋军抗衡了一段时间,但最后身中数箭后被乱刀砍死。
谯国桓氏,这个曾在东晋影响力极大的名门望族,就此烟消云散。
公元419年初,白痴皇帝司马德宗突然驾崩,死得非常蹊跷。其实对于一个白痴皇帝,刘裕本没有必要这样痛下杀手,他这样做和一则''谶语''有关。
据传简文帝司马昱见过一条谶语,说的是:"晋祚尽昌明,昌明之后有两帝。''昌明是孝武帝司马曜的字,意思是说东晋到司马曜就名存实亡了,后面还能有两个皇帝。
天意不可违,刘裕很信这一套,他转念一想,如果按照谶语,司马德宗以后还要有一个皇帝,才能轮得上自己。司马德宗虽儍,但身体很好,一时半会儿看不出驾崩的可能性,而自己年岁渐大,不一定能等到黄袍加身那天。
司马德宗,晋武帝司马曜长子,东晋第十位皇帝
于是刘裕密令中书侍郎王韶之找机会将司马德宗干掉,很快王韶之找到一个良机,将司马德宗活活勒死。
刘裕扶立的下一位皇帝注定是东晋的末代皇帝,他选择了司马德宗的弟弟司马德文。司马德文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摆设,早就做好了随时下台的准备。所以当草拟好的让位诏书递给他,让他誊抄时,他二话没说欣然执笔抄写诏书。
一切准备就绪后,公元420年农历六月,刘裕设坛于建康城的南郊,举行禅让大礼,继皇帝位,由于在此之前,他被封为''宋王'',所以新王朝国号定为''宋'',这个新王朝和后来的齐、梁、陈都统治南方,故这几个政权并称为''南朝'',与北方的''北朝''相对应,从此开启了中国历史的''南北朝''时期。
这场禅让大戏进行的还算胜利,美中不足的另一个男主角没有出席,本来需要两个人配合出演的一出戏,一下子变成了刘裕的独角戏。原因是司马德文使性子,他把让位诏书抄完,连同玉玺一起上交,然后就回到琅琊王府,潜心念佛,对刘裕送来的邀请函也是置之不理。
司马德文,东晋最后一位皇帝,历史上第一位被赶尽杀绝的禅让君主
司马德文没想到,这为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刘裕即位,下诏封司马德文为零陵王,搬到建康南郊的秣陵,由重兵看管。司马德文对前途命运比较乐观,可诸皇后没有老公那么乐观,凡是司马德文吃的东西,全部由她自己买,自己做,刘裕一时难以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