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看看蜀汉军队中的几种军器

2020-10-03 15:22:35 作者: “工欲善其事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一直饱受争议。一方面他频年北伐,确实没有实现攻占陇右的目的;另一方面他可以压制司马懿,甚至在曹魏境内搞经济生产。小编个人认为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还是很强的,蜀汉士兵的战斗力也很强。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战争的胜负、一支部队的战斗力不仅与将军的指挥能力和士兵的军事素养有关,装备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诸葛亮时期蜀汉的几件利器。

近战利器:蒲元神刀

蒲元是蜀汉一个铸刀大师,可惜在《三国志》中并无传记或事迹的记载,蒲元的事迹大都出自《蒲元传》和《蒲元别传》,一般认为《蒲元传》、《蒲元别传》的作者是姜维,不过这一点存在争议,待考。

蒲元曾为诸葛亮铸造三千把刀。在淬炼的时候提出用蜀江的水淬炼,令人去成都取水。取水回来后,蒲元方一淬炼,就知道其中掺杂了八升涪水。刀铸造完成之后,用竹筒装满铁珠试刀,可以轻松斩断。因此这三千口刀被称为“蒲元神刀”。有了这种锋利的神刀,可以让蜀汉军队在近身搏杀的时候取得很大的优势。

防御利器:诸葛亮筒袖铠、铁帽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平定孟获叛乱的时候曾经遇到过藤甲兵。藤甲兵身上的藤甲刀枪不入,轻巧便利,唯独害怕火攻,可以说是一种优秀的防具。小编没有在史料上找到藤甲的记载,不过却找到另一种和诸葛亮有关的防具,那就是诸葛亮筒袖铠。

筒袖铠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存在,所以筒袖铠并非诸葛亮发明。但史料中将诸葛亮冠名在筒袖铠的前面,或许是诸葛亮曾经对筒袖铠进行改良的原因。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对诸葛亮的崇拜。但小编认为即便是有崇拜的因素,也不可能空穴来风,诸葛亮与筒袖铠应当存在联系。这种诸葛亮筒袖铠的防护能力很强,在南北朝时期曾作为对臣属的赏赐。

远程利器:诸葛连弩

诸葛连弩可谓是大名鼎鼎的“神器”了,到现在还存在于各种小说、游戏当中,真可谓有绵长的生命力。但诸葛连弩的本来面貌到现在却有些模糊不清。按照《魏氏春秋》中的说法,诸葛连弩本来的名字叫做“元戎弩”,用铁作为箭矢,一次性可射出十字弩箭;另外有一种说法,诸葛连弩是可以连续射出十支弩箭。

两种说法莫衷一是,而且有较大区别。如果是一次性发射十支,再结合曹魏机械专家马钧改良的威力提升五倍,也就是五十支箭的说法,那么诸葛连弩应该是一种大型兵器,单兵难以携带,只能作为攻城后守城的军械;如果是连续发射的话,诸葛连弩很有可能是一种比较轻便的单兵手持的弩,利于野战。

从《魏氏春秋》的字面记载,似乎是一次性击发,侧重于火力密集程度;但按《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及《马先生传》中“连弩”的说法,似乎是连续击发,侧重持续性。小编并非古代武器专家,对此没有什么深入研究,只能在下面附上史料,靠读者自行判断了。

运输利器:木牛流马

相对于诸葛连弩,木牛流马更加无迹可寻。诸葛连弩的主要争议在于是连续发射还是单次发射,木牛流马的争议就比较复杂了。比较确定的一点就是,木牛流马是两种运输粮草的工具,以人力驱动,但不会给运输者带来较大的负担。其中木牛运输量大,至少可以以每天二十里的速度运载一个人一年所用的粮食;流马的发明时期可能晚于木牛,可以运载四斛六斗的军粮,据考证为木牛运载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流马的运载量远低于木牛,但考虑到诸葛亮特意评价木牛“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流马的速度应当超过木牛。

现在有一种说法,当然这种说法也并非今人所创,即所谓木牛流马就是一种便于山地行进的独轮车。虽然木牛流马到底为何物至今尚且有争议,但小编认为,绝对不是简单的独轮车。首先在《诸葛亮集》中明确记载了木牛流马的制作方式和主要构成,与独轮车有很大的区别;其次木牛可以做到运载一年军粮“而人不大劳”,单纯的独轮车无法做到这一点,需要机械的辅助。另外还有其他人的评价。西晋名将刘弘曾经高度评价木牛。刘弘的时代与诸葛亮的时代差距不大,他的评价应该有很大的参考性。如果诸葛亮只是“心血来潮”,把独轮车安上牛头就称之为“木牛”,刘弘这样夸一辆独轮车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诸葛亮并非木牛的发明者,发明者正是为诸葛亮铸刀的蒲元。此事见于《蒲元别传》,与《三国志》存在冲突。孰是孰非还需要读者自行判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