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乱政曾使历朝历代头疼不已,乾隆只改三姓,却轻松解决问题

2020-10-06 13:24:45 作者: 宦官乱政曾使

作为皇上的內侍,宦官自周朝设立以来,向来便起着处理宫廷杂事,为皇室服务的重要职责。不过也正因如此,他们得以常伴帝王左右,时间一长,那更是难免博得皇上的欢心,从而拥有权力。因此历史上宦官乱政的事件时有发生,更一向令历朝历代头疼不已。如宋朝大太监童贯之所以发家,正因其帮宋徽宗到处搜刮珍奇书画,从而得到徽宗信任。

就这样,一个没啥本事的太监,竟执掌宋朝兵权20年,更祸国20余年,北宋正是在他们这些人的手中而被颠覆。除他之外,汉朝有十常侍、明朝有刘瑾、魏忠贤等,这个问题那是千百年都没能解决。然而,到了清朝时,却发生了非常奇怪的一幕。因为在清朝建国的268年间,整个清朝上下竟从未有宦官乱政之事。那么这是咋回事呢?难道清朝太监一个个都对朝廷忠心不二?

如果您这样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不是因为宦官不想拥有权力,而是他们拥有权力的路,太艰辛!当清军从山海关外攻入京城时,在清人的皇室宫廷中,是不存在宦官一职的。不过随着清朝成为天下共主,面对繁杂的后宫事务及日常琐事,宦官的重要性再次凸显,因此清人在这个时候,也不得不开始重新启用宦官。不过,他们在防范宦官乱政方面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

当时,清人在挑选宫廷內侍时,并不像前朝一样多多益善。曾经明代的“二十四衙”,到了清朝只有“十三衙”,其人数常在千人之内,少时只有1000左右,多时亦不会超过3000人。顺治帝在位时,曾仿朱元璋之旧制,特铸铁碑立于交泰殿,他规定,凡铁碑上所写的一切法令,若宦官胆敢违反,则直接凌迟处死。这样的行为有效地震慑了铤而走险的太监,也使得朝政一时清宁。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特意将所有宫廷宦官全部改姓为秦、赵、高三姓,用以时刻警示自己宦官之祸。其中姓秦者多为前朝太监,若其有犯法,则加倍惩处。(大太监可以有自己的姓)另外,乾隆还将宦官们的权力进一步压低,就连对待下级官员都得“恭顺备至”。这样一来,他们几乎没有地位,自然也就无法再行祸国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