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热映的动画电影《姜子牙》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和传统印象中不太一样的姜子牙——身为神界静虚宫的大弟子,姜子牙一战成名,但为了求一个公道,却放弃成为众神之长的机会,蛰伏十年终得偿所愿。
我们以往了解的姜子牙,大多是通过明代传奇小说《封神演义》或其演绎作品,而史书中的姜子牙有着另一番风采。
首先,姜子牙的名字就不简单——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尊称太公望,号飞熊——这常常被作为解析“姓氏”的经典案例。
在秦汉以前,“姓氏”包含“姓”和“氏”两层意思。同一个“姓”随着后代开枝散叶,会细分出不同的“氏”来。姜子牙姓姜,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地,所以他的氏为吕。
姜子牙的出生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东海之滨,另一说在牧野之地。史书中关于姜子牙的记载,最年轻的记录也到他50岁时了。《韩诗外传》说:“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年七十,居于朝歌。”这说明姜子牙50岁以后确实穷困,以贩卖小吃为生。虽然生活穷困,但他一直在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等,期待有朝一日实现抱负。
姜子牙的人生转折点是“渭水垂钓”——“昔吕尚年八十,钓于渭滨,文王载之以归,拜为尚父,卒定周鼎。”姜子牙在渭水边垂钓,当地的人认为他是一个奇人。渐渐地这事就传到了周文王姬昌的耳朵中。周文王这时正在筹划进攻商朝的大业,暗自认为姜子牙定然不是等闲之辈,亲自带人去拜访姜子牙,两人一见如故。《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文王在渭水见到姜子牙时,说祖父太公曾经说有圣人入周,周就会兴盛,您就是这圣人吧?太公“望”您很久了!于是尊称他为“太公望”。
《史记·周本纪》还记载了“飞熊”这个号的来历。周文王遇见姜子牙前带队出猎,曾占卜到自己这趟得到的“非龙非影(螭),非虎非黑”,而是霸王的辅佐。不过这个“非黑”被误传为“飞熊”了,后来元代《武王伐纣平话》,就说文王梦见一只长着双翼的老虎,儿子周公解梦说这就是飞熊,所以姜子牙在后世有了飞熊的别号。
岐周在姬昌的祖父时还是一个为吃喝发愁的小部落,后来搬家到岐山脚下才得以安稳发展。姬昌的父亲武力鼎盛,四处征伐,得到了西方的方伯之位。但是在经济文化方面,他们与中原的殷商还是差得远。因此,见多识广的姜子牙,对于岐周来说就无比重要了。
在姜子牙的主持下,岐周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这规范了井田制,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为岐周崛起打下了经济基础。对外他主张事殷商以恭顺,用来麻痹纣王,暗自却积极扩张势力拉拢邻国,实现了周文王的三分天下有其二。
这些改革后来都随着西周建立推广至全国,成为礼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春秋战国,在礼法制度的废墟上又兴起了诸子百家,所以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虽然周文王尽心筹划自己的人生大业,但是最后还是含恨而终。留下了自己的儿子继承其事业,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周武王。周武王的谋略并不输父亲,而姜子牙依然在其身边辅佐。武王为表示敬重,将其尊称为“师尚父”。
周武王准备好讨伐纣王,事先占卜结果为凶。但是姜子牙力主出兵,姬发顺从了他的意见,出兵在牧野与纣王的军队相遇。姜子牙其实就是这场战事的总指挥,因为他不但一手打造了岐周的政治军事,他还了解东方的地形与军队情况。反观纣王的军队,商人的主力还在东方镇压东夷,而牧野之战是仓促应战,兵员不足只能驱赶大量奴隶进入战场。最后这些奴隶纷纷倒戈一击,帮助岐周军队杀入了朝歌城。纣王引火自焚,殷商就此覆灭。
灭商后,周公旦负责政治管理,姜子牙则继续带着军队扫平不屈服的殷商军队。战事暂时平息以后,姜子牙获得了齐国封地。姜子牙到齐国就封后,五个月就完成了建国,这在当时分封的各大诸侯国中是最快的。
姜子牙到达齐国主要做了四件事,第一件是打败来犯的莱夷人。第二件是诛杀司寇营汤和当地“贤人”狂矞、华士兄弟。第三件是顺其风俗,简化礼仪。第四件是开放工商业,开通与中原国家的商路。
姜子牙这四件事,一方面打压了当地蛮夷势力,为建国开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诛杀当地官员和“贤人”,宣示了对当地土著的统治权。最后顺应当地人的风俗,并开放工商业打通与内地诸侯国的商道,为当地人争取了实际的贸易利益。
姜子牙在齐国的时候,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大国。这也为山东日后的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齐国的开国形势稳定之后,姜子牙交给自己的三儿子丘穆公驻守。自己则与大儿子齐丁公姜伋在周朝首都镐京任职。后来纣王的儿子武庚发起三监之乱,姜子牙再次带兵配合周公旦平定了叛乱。其中,齐丁公还带着一队偏师灭掉了河东的古唐国,后唐国被分封给姜子牙的小外孙唐叔虞,这就是后来的晋国。到了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其大儿子齐丁公继续辅佐周康王,成为仅次于首辅召公奭的次辅,继承了姜子牙的爵位和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