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自我夸耀的“十全武功”为何只能打五折

2020-11-08 14:23:21 作者: 乾隆皇帝自我

中国封建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乾隆皇帝,生平表现一直受到争议。后世主要诟病他躺在前辈创在的温床上游山玩水、尽享浮华,更对他重用和珅并自诩“十全老人”、“十全武功”不完全认可。

客观说,能在金銮殿的“龙椅”上稳坐了六十四年,乾隆皇帝自有他的过人之处。

对于历史人物功过的评价,还是应该实事求是,功是功过是过。

乾隆帝一生活了88岁,在位六十年,晚年又当了近四年太上皇。

他在耄耋之年的82岁,即乾隆五十七年十月,亲自撰写了《十全记》,记述他一生的十全武功,史称《御制十全记》,乾隆帝并因此自称为十全老人。

说“十全武功”,自然离不开战争。

乾隆皇帝对待领土主权的原则是:“既不强取他国之寸土,亦不无故轻让我寸土于人。”他曾说:“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亏尺寸。”

可见,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政局稳定上,乾隆皇帝的意志是坚定不移的。

在位六十余年,经历的大事难免多多。

乾隆帝晚年自诩的的十全武功,是指公元1747至1792年,他当朝时期的十次大的军事行动:“十全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二次受廓尔喀降,合而为十,是为十全武功。”

按乾隆的说法来掰算,共有九次战争,为什么称为“十全武功”呢?实际上,廓尔喀战争也打了两次,这样算恰好十次。

这其中,有反击侵略,有镇压民变,有平息叛乱,也有扬兵耀武的有小题大做。但对新疆用兵三次(两平准噶尔、一定回部),西藏用兵两次(反击廓尔喀侵略)这五次用兵,对巩固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产生了重大历史意义。

尤其在西北三战中,乾隆帝基本统一了西域,令新疆这一地名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并完整划入了清朝版图。

前面这五大武功,堪称丰功伟绩,也足够乾隆的居功资格。或是与汉、唐时期的几位大帝相比,也毫不逊色。

但乾隆朝这十次战事,并非全胜,而是有胜有负,每一场都打得艰苦卓绝。尤其另五次用兵,如果称为“武功”,水分未免有些大。

从历史记载看,乾隆朝的十次征战,断断续续打了近三十年,总计投入兵员60余万,耗费白银1.5亿两,相当于乾隆朝当时全国年总收入的四倍多。

征战中丧命疆场的将士也无计其数。诸如温福平定大金川时,清军几乎全军覆没;征缅甸时,除少数将士突出包围,其他都战死异邦。

有人认为,乾隆用兵征战安南,属于小题大做,是没有实质性成果的战争,不仅耗费了大量财力,而且得不偿失。而征讨缅甸,历时四年,前后共换了四次主帅,调动了几十万官兵,四位主帅全都殒命战场。

大小金川位于川西一隅,属于弹丸之地,人口不过数万。1747年和1771年,大小金川发生叛乱,乾隆皇帝立即派兵征伐。

他没想到,就是这么一块毫不起眼的地方,让朝廷前后投入近几十万兵力、7000万两军费,耗时七年之久,付出死伤三万人的代价,才将叛乱平息。比较西北的征战,大小金川之役实在得不偿失。只能用“惨胜”来概括。

第一次平尼泊尔,实际是清军的监军巴忠私下答应每年给予对方一万五千两赠款,尼泊尔这才退兵。如果算是“武功”,就太可笑了。后来也是因为清廷不认账,尼泊尔才再次入侵西藏,滋生了第二次平尼泊尔战事。

而第二次平尼泊尔用兵,也不是打赢的。由于尼泊尔后方受到了邻近部落,以及入驻印度的英国人的军事压力,不想两面受敌,才被迫提出归附清廷。

平定台湾叛乱,也是费尽周折,没有什么辉煌可以自诩。1786年,台湾知府孙景燧取缔天地会,逮捕天地会领袖,激起林爽文反叛。乾隆皇帝先后派提督黄仕简、任承恩,闽浙总督常青等人渡海作战,但收效甚微,起义军规模反而越来越大。

第二年,陕甘总督福康安奉命抵达台湾救急。他一边以优势兵力围剿,一边对起义军进行分化瓦解,使得形势逐渐向有利于清军的一方发展。1788年,福康安终于击败林爽文叛军,并将其俘虏,送至北京处死。

乾隆晚年两平廓尔喀,加强了清政府对西藏的控制能力。金瓶掣签也为后世和平解决西藏民族问题提供了历史性思路。

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但凡有些雄心壮志的,往往都会开疆拓土,全力抵御外敌侵犯,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

乾隆皇帝虽然算不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但也经住了半个多世纪历史考验。他在位期间,开始着力收复历代疆域,使得清朝的版图达到了最大化。这个功劳是值得永远肯定。

只是到了晚年,乾隆帝图虚名求自慰;图奢华大搞千叟宴;图舒服快乐宠信和珅;贪权力当太上皇的种种举动,为他前大半生的执政名声添了些不和谐音符。

人无完人,乾隆也是如此。

来源:雕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