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每一个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梦想,十年寒窗,一朝高中,既可以光宗耀祖,也能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抱负,何乐而不为呢?然而,在明朝的洪武年间,当官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一件比较恐怖的事情。《明朝那些事儿》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个现象,一个洪武年间的官员,每天上朝之前,都要先和家人做个正式的告别,交代好自己的后事,那场面,就和要上战场的士兵给新婚的妻子告别的场面一模一样,说是生离死别一点也不为过。
如果早朝结束,这名官员能够安全回到家,那么全家人都会十分高兴地庆祝一番,庆幸官员又多活了一天。我估计当时的官员每天躺在床上想的事情是:哦,今天我又活着回来了,多活一天多赚一天,多活两天我赚大发了呀!
洪武年间的官员为何活得如此低三下四?为何他们每天惶惶不可终日却不敢辞官不做?这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指向了一个人,此人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穷苦,特别恨贪官污吏,所以他防治官员贪污的办法大体有三招:第一,给官员开超级低的工资;第二,派锦衣卫24小时全方位监控;第三:各种酷刑花式处死贪污官员,杀鸡给猴看。
大家可能不知道,明朝年间的县官和现在的县长大不一样,他们同时履行着如今农业局长、水利局长、税务局长、教育局长、民政局长、司法局长、公安局长及法院院长的职权,也就是说这个县衙里面大到凶杀命案,小到张三家丢了一只鸡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都需要他管,可朝廷一个月就给他发放7.5石的俸禄,按照如今的物价,折算成人民币大约955元左右,这钱甚至没有达到我们临汾的最低工资标准,而且就这点钱,朝廷还常常无法按时发放,或者发放的时候给你换成胡椒面啥的,所以说,明朝的县太爷实在是惨。
更惨的是,县太爷县衙里面的师爷,衙役,捕快的工资朝廷不管,县太爷需要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那你说这种情况下,县太爷要是没有一点其他来钱的渠道,他还混不混了?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话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明朝官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逼着走上了贪污的道路。
朱元璋当然见不得贪污了,所以除了低工资,他还派遣了大量的锦衣卫对朝廷的大部分官员进行了一个“监控”,这个监控有多厉害呢?我建议大家多翻翻明朝的历史书,书里面描述的神乎其神,反正是比现在的监控装置好用多了,大臣们下班回家说了啥悄悄话,甚至开了什么玩笑,第二天皇帝肯定能知道,就问你怕不怕。
一旦发现贪污,马上大刑伺候,其中最著名的一招叫做“剥皮实草”。什么意思呢?明朝的执法者会把贪污官员的皮给完整的剥下来,然后用草料填满内部,做成一个人皮稻草人,就放在衙门门口或者当地土地庙的门口,那场景太美我着实不敢想象,反正像我这么胆小的人,以后肯定不敢半夜出来上厕所了。
明初的胡惟庸案,牵连官员达一万多人,朱元璋直接下令把这一万多人都给杀了。这还不算完,胡惟庸案过去三年之后,锦衣卫再次告发某官员与这件案子有关,于是朱元璋再次下令彻查,这一查又牵涉进来一万多人,朱元璋仍然是眼都不眨,又把这一万多官员全给杀了。
朱元璋治理贪腐,那力度是真的大,又猛又狠,但效果是真的不好,以至于他老年的时候感慨:天下的贪官污吏,朕杀了一批又一批,为何他们总是前赴后继,悍不畏死呢?
显然,朱元璋带着这个疑问走进了棺材,他这一辈子都没有得到答案,但几百年之后的雍正帝,似乎交出了一份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
雍正帝即位之初,清朝的官员贪腐问题也很严重,于是雍正帝也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贪污,他的办法也是三个:第一:火耗归公;第二:养廉银制度;第三:完善反贪污机构。
所谓的火耗归公,其目的在于开源,火耗银指的是银子在运输或者是别的情况下受到磨损,已经不太方便继续使用的银子。清朝贪官,很多都是贪火耗银,多虚报一些火耗银给国家,这些火耗银又不用上交,贪官就可以进而多拿一些正常银钱。
但火耗归公之后,贪官们就不敢多虚报了,因为多虚报就要多上交,到时候拿不出来,雍正帝完全可以定他们一个欺君之罪,这罪名可比贪污要大。这一招使得国库的收入大大增加,国家有钱了,自然就有能力给官员发更多的工资。
接下来的养廉银,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福利政策,清朝官员的工资低,很多官员靠贪污才能养活一家人,所以现在朝廷给你一份大大的养廉银,比如月工资一千,养廉银给你再补助6000,这下你就用不着贪污了,好好替朝廷干活就行了。
我说句良心话,这个政策是真不错,能堂堂正正地挣钱,谁愿意去贪污呀,所以这个政策一出,清朝官场的风气确实为之一变。
第三招完善反贪污机构,怎么完善呢?由于篇幅限制我给大家讲其中一个办法,清朝有很多候补官员,就是考中了进士但正好没有职位空缺,在等待上任的官儿,每一次反贪污机构要查某个官员的账目的时候,就会叫上这批人,并且会告诉这些候补的官,你们只要能查出问题,拉他下马,这个官就是你来当。
有了这个强劲的动力,这群候补官员恨不能把账本翻烂,逐字对比每一笔账目,恨不能把你的官府给翻个底朝天,你说那个现任官怕不怕。他还敢不敢贪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