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想而知曾国藩的天赋真的是不怎么样,跟他祖宗曾子比起来那真是差的太远了,但曾国藩的精力旺盛,不轻言放弃,他考秀才,考一次不中,考二次不中,连着考了七次,一直到23岁才中秀才,而且还是倒数第二名,比起当时的左宗棠14岁中秀才,梁启超11岁中秀才,那真是差的不是一丁点,虽然他是笨了一点,但他勤奋,而且是持之以恒,所以才造就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曾国藩。
21岁那年他照常去考秀才,交完卷心情大悦,因为他觉得自己考的特别棒,这次绝对能中,结果放榜的时候,他被学台专门写了篇文专贴在悬牌骂他,那时候的学台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厅长,骂他文章文理太浅,实在没有深度,没让他中秀才,就给了他一个佾生,这个佾生就是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但也算还好,至少下次可以不用再参加县试、府试了,但这个对于曾国藩来说觉得是奇耻大辱,因为悬牌相就是告示,相当于所有人都看的到,他觉得很受侮辱。
于是他改变了学习方法,重新在学,在第二年23岁的时候考上了,24岁就进入了岳麓书院,进了岳麓书院之后他的命运就开始顺畅了,而且是特别顺,为什么呢?一进去,之后又还中了举人,到了28岁的时候又中了进士,进了翰林院,进了翰林院就可以当官了,之后短短十年,他继续七次跃升,皇帝给他的官职叫礼部侍郎,这个官算挺大的了,他可以直接给皇帝上书写信,甚至他自己给家里人写信的时候,都说怎么这么奇怪,升的这么快?
1850年,道光三十年,道光皇帝去世,新帝咸丰皇帝继位,咸丰皇帝那时候才多大?只有20岁,特别有想法,一上台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广求进言,说你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意见,都赶紧说出来。
曾国藩觉得皇帝这么有心,机会来了,于是他也给皇帝写了一封信,提出了很多的建议,皇帝颇为高兴,其中一个建议皇帝更是大为赞赏,是什么呢?说皇帝应该每天跟大家做日讲,换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培训,把大臣们一起召集起来,由皇帝给大家讲课,如果每天都能够坚持培训,必定会有效果,皇帝一听,觉得非常好,就跟曾国藩说,既然要讲课,那你去筹备一个讲堂来吧,画个草图,大概多大,大概方位。
曾国藩一听自己方案被采纳了,高兴坏了,回到家就开始画,但是问题来了,曾国藩他没接受过美术教育,不会画画,怎么办?随便画!瞎画一通,就给交上去了,皇帝一看,觉得画的特别难看,还给大臣们看看,这看完以后各个都是笑啊,说这画的也太难看了,最后这事还沦为笑柄,最可气的是他提的培训的事也慢慢的不了了之了。
前面我们说到他广求进言,虽然一开始还算可以,到处纳言,但到后面发现咸丰皇帝光是纳言,但不做事,每次批奏折都是“毋庸议”,意思就是别说了,你们说的方法不管用,朕自有分寸。
别人没说什么,曾国藩看不下去了,觉得自个特别憋屈,我们写了那么多的东西,那么多的建议,你都不用,既然这样那还纳什么言啊,曾国藩一气之下就给皇帝写了一篇要命的文章,叫《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这一写不得了,这里面只要讲了三点。
第一点是说皇帝见小不见大,意思是小事精明,大事糊涂,批评皇帝有“琐碎”之风,整天只会把精力用在大臣们的礼仪上面,对派往广西镇压的人员却安排不当,说皇帝大事管不好,小事一大堆。
第二点是说皇帝“徒尚文饰,不求实际”鼓励大家进言,又不纳言,这么多人提意见,总有一个能用的吧,结果你全批“毋庸议”没有一项落实的,就算有几个被肯定的也没有好结果。
第三点说皇帝“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一开始说听取大家的意见,结果呢却老说“朕自持之”,“岂容臣下更参末议”。
曾国藩这是豁出去了,已经准备好砍脑袋了,可想而知当时他的脾气是多大,皇帝也气,咸丰皇帝大怒,要求查办他,而且马上就要办,幸好当时皇帝身边还有几个明白人,他们赶紧劝说这种人是个人才,千万不能查,皇帝最后想了半天,就放了他一马。
这还没完,他发现琦善和赛尚阿这二个大臣,老是犯错误,但其他的大臣呢就老是当没看见,大家觉得同朝为官能不撕破脸就不撕破脸,但曾国藩说不行,这二个人问题太严重了,必须严查,结果琦善和赛尚阿被流放了。
这一办,让他成为了孤独寡人,没人愿意跟他玩,整个京城的官员都不理他,甚至骂他,不与他同席,就是曾国藩在哪儿吃饭,周围的人都走,说这种人不能同席,就这样,曾国藩把所有人都得罪完了,弄的自己在京城也抬不起头来,之后又收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就请假回家守孝了,也在这个世界结束了14年的京城当官生活。
1853年,那时候太平天国正值巅峰,可以说是所向睥睨,当时的清兵跟太平天国打仗,就一个词形容,叫一触即溃,就是一开打就跑啊,别说败了,当兵的一个个要么抽大烟的,要么做生意的,那时候的清兵已经堕落到何种地步了?就是训练都雇人去签个到。
皇帝给所有在家休息的官员发通知,说你们别休息了,每个人都出来办团练,就是组织当地的武装力量,曾国藩是湖南长沙人,在家正好闲的没事,说那来吧,于是就开始组织人员,这也就是湘军的由来,其他地方官员可能是忽悠皇帝,没办也说办了,要嘛就是借机贪财,要办团练,你们得捐款啊,但曾国藩不是,他是真办,而且还给自己取了一个机构名字,叫湖南审案局。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有了另外一个外号,叫“曾剃头”,曾剃头的名字就是从这个时候来的,那时候天下大乱,社会治安不好,很多人就趁机当土匪抢劫,他倒好,跟老百姓说有案例来我这儿报,类我这审,地方政府管不了的我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