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逃兵、坑朋友,千古贤相管仲也有“劣迹斑斑”的一面

2020-09-08 20:31:07 作者: 当逃兵、坑朋

齐桓公九合诸侯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指的是春秋霸主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会盟,领导众多诸侯国,把中原的局势稳定下来。而齐桓公的成就,是管仲的智慧与谋略造就的。

管仲为相四十年,用他的治国之策辅佐齐桓公,终成一代霸业。他也因此被后人称赞为"千古贤相",但这么一位被世人敬仰的人,却也有着当逃兵、坑朋友的"黑历史"。泽被后世,是为千古贤相

管仲在任期间,开创户籍制度,彻底整顿了历史遗留下来的部落问题,让百姓们各司其职,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秩序。齐国濒临黄海,管仲从中窥见了商机,大兴盐业和渔业,为齐国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管仲在任期间的齐国

管仲作为齐国的相国,最显著的功劳自然是政治方面的。他是坚定的改革派,在任期间,他从行政、法律、人才选拔、军队编制等多方面着手改革,是中国管理学、户籍管理的开创者,也是首批崇尚法家的政治家。管仲,一度使齐国社会,井井有条,富国强兵。

孔子认为,"管仲相桓公,吾其被发左衽矣",即管仲的后世,春秋时期的人们,仍然能享受管仲改革的福音。而诸葛亮更是把管仲当为偶像,"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然而,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全面地了解一个人,从来都不能只看他的正向面。千古贤相管仲,在成为齐国的相国之前,也曾犯过一些原则性的错误,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只有当了解了这些故事后,才能对管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也能更好地透析人性。

千古贤相管仲家道中落,与知己鲍叔牙合伙做生意

西周王室的姓氏是姬,而管仲的姓氏也是姬,这说明他与周王室同宗同族,本应该是位有钱的公子哥。然而,他祖上一脉传承到他这,已经十分衰微了。为了谋生,管仲开始了小买卖。

在折腾小生意的过程中,管仲认识了鲍叔牙。两人一拍即合,开始合作做生意。彼时,鲍叔牙虽然也算不上富裕,但条件比管仲好很多,他以此为由,总是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多分担一些。他们经商的本钱,绝大比重都是鲍叔牙的功劳。而到了分钱的时候,管仲却认为自己出了很多力气和点子,把更多的钱分给了自己。

管仲雕像

鲍叔牙也并没有感到委屈。旁人为他抱不平,他反而还说,管仲家里还有老母亲,需要大量用钱,而自己条件好,不需要那么多钱。鲍叔牙总是以自己家里比较富裕,让管仲占了很多小便宜。这么看来,他们合伙经商的方式,更像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实际上,鲍叔牙那么帮管仲的忙,并不是因为自己有钱,而是因为他的胸怀很博大,因此不斤斤计较。他很珍惜这个朋友,因此总是想方设法地帮助他,即使损失自己的利益,也在所不惜。

鲍叔牙和管仲成为八拜之交

而相比之下,管仲唯利是图的分钱方式,看起来就没有大度,没有那么设身处地为朋友着想了。事实上,"亲兄弟,明算账"。与利益挂钩的事情,即使再亲密的关系,也应该把账算清楚。任何一方,都不能只想着从中捞取金钱。但是,人性往往如此,很多眼中只有金钱利益的人们,在合伙人毫不争取的情况下,反而更加得寸进尺。

管仲不断吞噬金钱,鲍叔牙不断忍让,这样的生意,怎么可能长久下去呢?很快,他们的资金就流转不过来了,亏的比赚的还多。于是,两位好伙伴携手开始下一步——当兵。

鲍叔牙和管仲顺势而为,参军入伍,管仲却临阵逃脱

管仲与鲍叔牙参军入伍,可谓顺势而为。时值齐襄公一展雄图壮志,力主让齐国大军向中原迈进。正是朝廷需要大量士兵的时候,他们正愁无事可做,就选择了参军。

在经过勤勤恳恳的训练后,他们很快就碰上了一场棘手的战争:与宋国交战。彼时的宋国,是很强的军事大国,打起仗来,气势恢宏。而当时的齐国,由于统治者齐襄公昏庸无道,军事实力很差,后援能力也不好,这很明显是一场必败的战争。

宋国与齐国交战

在交战前夕,管仲就焦虑不止,总觉得齐国不如宋国,再加上自己的作战能力不强,很怕成为战俘,更怕最后身死沙场。

上了战场,管仲果然很不自在,行动畏畏缩缩。当长官下令冲锋,战友们充满血气地向前冲,他却往后退;而当交战情形不太妙,他就选择了不再作战,临阵逃脱。这让长官十分生气,开除了管仲的军籍,他也失去了通过战争为国争光的机会。

管仲塑像

害怕身死是人的本性,这本无可非议。然而,在战场上,作为一个士兵,应当以国家利益为重,将自身生死置之度外。这时,任何把个人利益放置在国家利益之前的行为,诸如临阵逃脱,在战场上颤颤巍巍、不敢冲锋陷阵,都显得毫无骨气,只会让人看不起。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