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城区王官集镇:盛满乡愁的土屋

2020-07-25 09:39:43 作者: 宿城区王官集

宿迁网讯(记者 吴继硕/文 郑绪军/图)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镇唐圩村,2019年新修建了一条3.1公里长的村中心路。随着这条柏油路的修建,路旁一处与众不同的房屋凸显了出来。

房屋位于唐圩村一组。这是一座土墙草屋,如今自然没有人居住。土屋东面紧挨着一户人家,另外三面,砌起了矮墙,使这里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土屋旁置放了石磨、坛子、石槽等过去农家常见的生活生产用品,地面铺上了石板,种上了草坪,给人以古朴优雅之感,俨然一处乡村微型景观。

“像这种土屋,现在很难见到。物以稀为贵。去年,我们村在公共空间治理中,将这里重点打造了一下,包括土屋西边以前是另一户村民的宅基地,也一块儿用上。这要感谢王维祥将土屋捐了出来,也感谢村民主动将家中留有的石具送过来。”唐圩村党支部书记王建说。

土屋原来的主人王学海是王维祥的五叔。王维祥的父亲当年结婚后就来到了泗洪县孙园镇妻子家里生活。王学海老人一生没有娶妻生子,早年去世后房屋由王维祥继承。

王维祥一家人在土屋前合影

7月18日早上,天下着雨。住在泗洪县城金港湾小区的王维祥带着妻子和女儿一家人从泗洪赶到唐圩。今年54岁的王维祥如今在南京的一个小区当保安。这个月他有4天休息时间,17日晚上从南京回来,回来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到唐圩老家看看。

王维祥小的时候,父母经常带他来唐圩,他也在五叔的土屋里住过。他对唐圩很熟悉,对这里也很有感情。

“记得那一年,我将五叔接到泗洪生活,后来大伯从南京回来,五叔硬要回唐圩老家过上几天。没过不久,五叔就病世了。”

五叔去世后的这么多年,王维祥依旧经常回来。他说乡情难舍,过去是父母带着他回来,现在是自己带着孩子回来。

“去年4月,我从泗洪回到老家时,见村里将老屋周边布置得很漂亮,甚感欣慰,就萌生了将土屋捐给村里的想法。”他觉得这样做,一来便于土屋的保护,二来也算为家乡作出了贡献,并当场写下了捐献证明。

“土屋是一部教材,能够见证农村数十年间的发展,见证农民生活的变迁。激励今天的我们珍惜眼下的一切,努力奋斗,建设好我们的家园。”王建说。

土屋的景观效应很明显。不少村民没事时会到这里坐坐,聊聊天。要是村外来人,更是会被这里吸引,走近,仔细地瞧一瞧。

土屋长约10米,宽有5米多。屋内上方有两道木梁,这就说明土屋分三间。以前,像这种屋,人们大都是用高粱秆或芦苇把房间隔开。先是将高粱秆或芦苇扎成一个个圆把,再将这些圆把排好,固定在木梁下,就算已将房子隔开,东西各一间,外边是堂屋,里面住人。住人的房间通常没有门,只是挂一块布帘而已。

从土屋的窗户能够看出墙的厚度足有50多厘米,因而土屋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今年60岁的王官集镇敬老院副院长唐桂江就是唐圩村人,他父亲就为王学海家打过墙。

墙是“打”出来的?

听唐桂江讲,过去,受条件限制,农村的房屋很多都是土墙。打墙时,先在墙的两头竖起两块门板,在要打的墙的里外侧,分别上下排上几根方木,并和门板绑在一起。之后将稍微潮湿的土倒在门板与方木围起来的空间内,多个人同时用榔头捶打。打实后,再将最下面的方木移到最上面来,再倒土,再捶打,就这样不停地移动方木,不停地捶打,墙就打了出来。因为是土墙,考虑坚固性,就打得很厚,不像现在的房子二三十厘米的厚度。为了保持房间能够通风,有时会在东西两头的山墙上留个洞。“由于屋顶上的草容易腐烂,烂掉后房子就会漏雨,所以像这样的房子过两三年就要将屋顶上的草换掉。”

虽经数十年的风吹雨打,但是还能看出当时打墙的痕迹。“你看,这一个个凸出来的小细条,就是打墙时向两块方木之间缝隙溢出的泥土。”唐桂江说。

在土屋的北侧不远处,是村里正在建设的新型社区。房子建成后,与这边的草屋将会形成更加鲜明的对比。从土墙草屋到砖墙瓦屋、平房,再到即将建成的整齐划一的两层楼房,数十年间,单从村民的住房就能看出农村的变化。

唐圩村是“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近几年来,在有关单位的帮扶下,多头发展村集体经济,加上去年开始的公共空间治理取得的成效,如今村集件收入一年能达到70万元。王建说:“这些收入将用于村里的环境改善和公共设施建设。将我们村建设得更加美好,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