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友农坚持不懈努力下,2016年7月13日,世界最大邮轮变频岸电系统在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试运行成功。这一岸电系统一年可替代电量3660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3.6万吨,为其他邮轮港成功建设岸基供电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
== 身边人眼中的王友农==
同事:他是好男人,也是有担当的人
同事们眼里的王友农是一个工作狂。“邮轮行业很多方面没有成熟的法律法规,哪怕是邮轮的生活污水转运到陆地上这件事都会涉及到大量工作。”一名老同事评价王友农时说,友农很风趣,也很无趣。他几乎把所有的事情和工作联系起来,和他吃顿饭,10分钟后就会聊起工作。“他年龄比我大几岁,有一次我惊讶地发现,他下了一个APP学英语。友农对我说,我们是搞国际邮轮的,要经常和外国朋友打交道。多学一点,总对我们有帮助。”
“我和别的同事不太一样,我是他的第一个学生”。当得知王友农因为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病倒在工作岗位上时,党群工作部的风控主管李阳没有想到自己的第一反应是“颤抖”。 “这么多年我一个人在上海,只要有他在,就觉得无形中,在你困难时会有人给你托把手,这是连我父亲都没有做到的事。”
2013年的秋天,李阳考入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只身来沪求学。导师见面会那天,唯独她被分配到了一个校外导师,当时还觉得特别“丧”,校外导师哪来的时间辅导自己的课业?那个时候,李阳不会知道,这个“胖胖的”导师,会在她今后的人生中扮演如师亦如父的角色。
而在生活上,和每一个爱操心的“老父亲”一样,王友农和李阳最常聊起的话题就是她的“人生大事”。王友农昏迷后,李阳连着一个星期几乎天天都梦见他,梦里,她穿越回了老师倒下的前一天,硬是拉着他上医院看病,但每每都哭着醒来。她特别后悔,自己怎么没有早点告诉老师,其实已经有了一个交往了几个月的男友,正打算来年结婚。
家人:一家人一起旅游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几乎将所有的时间、精力都花在了工作上,和家人相处的时光不可避免地就会被压缩。女儿王伯源说自己对父亲的记忆是“碎片化”的,因为“他不是经常在家的人”。而王伯源能回忆得起来的为数不多父女间的独处时光,大多是在车里度过的。尽管如此,女儿却十分理解父亲的工作,“我从来不觉得父亲对我关心太少,反而他是我最崇拜的人,他的性格就是这样,一旦去做一件事就全身心地投入。”
在采访过程中,王友农的爱人李国苹提到了一件不为人知的旧事。时间倒回到1988年高考那一天,王友农正紧张地站在考场外准备参加数学考试,这也是他最擅长的一门学科。谁料有个同学突然发现准考证忘带了,王友农二话没说跨上自己的自行车就飞奔去帮同学拿准考证,结果那场考试他迟到了。因为来不及做,放弃了整整60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和自己最心仪的上海复旦大学失之交臂。踏上工作岗位后,他资助过贫困学生,也三五不时地会去看望独居老人。
因为丈夫的常年晚归,在家里为他“留一盏灯”是李国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他说过的,退休后,一家人一起去旅游,现在这一切永远无法实现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