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最近,女儿一直和我说想爸爸了,我无言以对。友农的生命如此短暂,他是如此热爱自己的事业,在家他留给我的永远是背影,而我留给他的永远是一盏灯。”王友农的妻子李国苹边诉说边哽咽。
王友农是市十五届人大代表,曾任中共宝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发改委党组书记、区滨江委主任等职务,生前任上海吴淞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和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因抗疫劳累过度,突发脑出血昏迷75天,终因医治无效,于2020年7月11日6时18分离世,享年51岁。
最近,同事们经过王友农的办公室,还是会习惯性看一眼,仿佛王董还在。“我们再也听不到他的笑声了,再也不可能和他讨论工作了……”
他是邮轮产业发展的探索者
在王友农的老搭档、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徐红的眼里,王友农爱工作胜过一切,但凡在工作上有一些小的成就和突破,就是他笑容最灿烂的时候。一旦有压力,困难的时候,大家都能从他眉宇间读出深深的隐忍。“我们在工作上遇到困难了,都能和王董说,到他那里,所有的困难都要自己扛着,自己想办法去突破,绝不畏难。”
王友农的事迹报告会上,上海吴淞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张妍几度泣不成声。“王董是2014年11月正式到我们公司上任的,他总是一刻不停地忙碌着,5年半来几乎没有请过一次年休。唯一一次请假是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
有一天,张妍看到王友农瘸着腿来上班了,便问他为何不在家休息。王友农对自己的小伤轻描淡写,甚至还让同事帮忙把被子铺盖搬到了办公室,索性在办公室住下了。
王友农的生命虽短暂但绚烂。这10年来,他的名字与邮轮紧紧联系在一起。
十年前,宝山抓住国际邮轮产业东移的先机,启动建设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从那时开始,王友农的人生,便与这个向海而生的梦想紧密相连。
2011年,时任上海市宝山区滨江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的王友农,亲身参与了全国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的申请创建工作。
2015年的一天,独自走在吴淞口江岸边的他接到了组织上要求他调任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通知。离开熟悉的公务员系统,转而担纲一个刚起步的邮轮港公司的掌门人,这样的角色转变,对于已经45岁的王友农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人生转折。
当时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的办公楼,还只是宝杨路1号一幢不起眼的灰白色小楼,这里是王友农邮轮事业生涯的新起点。就是在这栋小楼里,他做出了具有开创性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第二个五年规划。
旅客进港最后一公里问题如何解决?船票超卖现象如何避免?旅客登船体验如何提升?宝山邮轮产业如何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在员工的眼里,王友农这位新掌门人几乎是“零过渡”完成了从政府官员到企业管理者的角色转变。经过深入调研,他亲自推动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第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加快建设“快乐港口、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共赢港口、示范港口”,并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一流邮轮母港。
他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随着大客流的常态化和游客体验期望值的增加,短平快的节奏让港口的服务面临重大考验。客运服务部的郭婉婷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她正在为行动不便的老年游客提供轮椅车,碰上来现场检查的王友农。“王董当时身穿一件老头T恤衫,胖胖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没有一点领导架子。”郭婉婷回忆说,“他说这些爱心服务的做法很值得推广,跟我提出要把我们的一些服务变成标准的可操作的指导文件,并编纂成册。”
2017年底之前,全国所有邮轮港都没船票。游客通过旅行社办完手续、缴完费,只能在出行当天到码头与导游会合。
没有船票,带来的是监管、经营、安全等诸多问题。邮轮一旦因气候原因无法准时启航,游客得不到及时通知,便会大量积压在港口,对公共安全带来较大风险。
面对当时邮轮市场的顽疾,王友农敏锐意识到建立邮轮船票制度的重要性。在宝山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他全身心投入邮轮船票试点申请工作中。
2017年10月31日,传来一个让王友农喜笑颜开的好消息:交通运输部复函同意在上海吴淞口邮轮港开始试点邮轮船票工作。试点工作开展以后,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的公共安全秩序有了极大提升,乘客、旅行社、船公司三方的法律关系得到明晰,游客的通关速度从原来的30秒缩短到目前的3秒左右。
2019年起,由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试点的邮轮船票制度开始在全国邮轮港口推广应用。一张船票,承载着王友农对打造智慧港口、示范港口的坚定信念。在他的引领下,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不断呈现创新之举:通关条形码、自助办票机、弱光子安检仪、微米波探测仪、通道式红外测温仪打造“无摩擦进港”,高效的通关服务流程带动全国邮轮港口向前发展。
港口的建设牵扯口岸单位、船公司和旅客等方方面面的不同需求。任何一个项目的改造升级,背后都凝聚着大量的协调推动工作。在邮轮港的泊位岸边,有一组巨大的集装箱式白色设备,这不仅是目前世界最大邮轮变频岸电系统,也是亚洲第一套邮轮岸电系统。这套系统的诞生,源于王友农一个绿色的心愿。
2015年,他在一次专家研讨会上得到启发:使用岸电可使船舶每次靠港减少高达95%的污染物排放量。这个论断让王友农非常兴奋:如果岸电项目落地,将使港口节能减排、实现“绿色航运”成为可能。然而,当时世界上没有这么大的变频变压岸基供电系统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王友农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不断地进行岸基供电项目的调研、学习,借鉴相关的成功经验,编写了项目工可报告,并制定了岸基供电项目建设方案。方案完成后,在具体实施中又不断碰到难题:项目立项的审批、岸基供电用户变电站的选址及土地的来源、电网的接入……王友农亲自组织召开协调会,请市交通委、宝山区委、区政府、国网电力上海市电力公司的领导共同协调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