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北的“棚菜人生”(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2020-07-30 06:11:39 作者: 一路向北的“

李天来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也把这种科学严谨和较真的劲头传递给学生。担任副校长后,事务再多,他也坚持每天到基地走一圈。“对待研究,我还是有些脾气的。”李天来回忆,有一次他看到基地里一名博士生正在做调查测定,再一看苗,长得太细。“拔了吧”,扔下这句话,李天来转身就走。

“多年后听另一个学生说,‘因为老师您说的一句话,她哭了很久。但重新种植后,她发现长势更好’。所以,严师出高徒,人的潜力是很大的。”李天来说。对于研究,他更是要求团队在试验设计和管理时,“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在他看来,研究失败,损失的不仅是经费,更是时间,“做课题,不是发几篇文章、完成几项指标就行,而是要真正解决问题”。

如今,李天来的团队有6位教授,200余名研究生。在李天来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写着“厚德博爱、勤学笃行、团结奉献、传承开拓”16个字,这是李天来团队的“团训”。

“教授和研究员最大的区别在于:不光在专业领域厉害,还要为人师表,要终身学习,终身施教。”李天来说。

本版制图:汪哲平

科学家的睿智农民般的质朴(记者手记)

采访中,记者多次问起李院士科研中的艰辛,得到的回答总是:“苦不算什么,跟过去在农村吃的苦比起来,现在的任何苦都不算苦。”六十五载,李天来把自己的人生、事业牢牢地和农业农村绑在了一起。他的身上有科学家的睿智,更有普通农民般的质朴。

在李天来的科研项目中,农民的分量占得最重。选择科研路线,他首先考虑的是产投比,农民用不用得起;科研出了成果,他说“没有农民的支持参与,做成整个产业是很难的。”因为心中装着农民,李天来对团队科研的要求非常严格。严谨的科研态度,浓浓的奉献情怀,正是一代一代像李天来这样的农业科学家,推动着中国农业技术不断进步。

《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30日 06 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