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人义务护路19年 一生崇尚和为贵

2020-07-30 13:08:57 作者: 九旬老人义务

图为冉吉茂老人正在砍除路边的野草。

板桥乡井园村有这样一位老人,虽已年过9旬,但耳不聋,眼不花,还时常护理一条山路,当地村民无不称赞。

义务护路19载

这位老人叫冉吉茂,今年91岁,是板桥乡井园村4组人。

老人护路的事,得从2001年说起。

冉吉茂住在井园村小仡佬(小地名)至大坪(小地名)的半山腰上。2001年春,一名小学生从板桥集镇回家,在半道上滑下了沟,手脚多处受伤,鲜血直流。恰逢冉吉茂老人从板桥集镇赶集归来,听到哭声,便将那小孩从沟里拉了上来。

冉吉茂带着这名小学生沿小路往下坡走,发现这条小路由于多年无人维修,变得险峻异常,而且野草丛生。这条路又是当地孩子上学放学必经之路,于是,他便起了护路之心。

第二天,他就揣着镰刀背着锄头将路边的野草割掉,开始维修道路。这一干就是19年。

“最近5年,我是把护路当主业。”2015年,冉吉茂的儿子、儿媳结束了多年的打工生涯,常住家中。在儿子、儿媳的强烈要求下,冉吉茂从家务里正式“退休”,但是,他却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护路上,并把它当成自己的“乐园”。

处世坚持和为贵

冉吉茂老人除义务护路令当地村民敬佩外,他的为人处世也让当地村民叫好。

“他(冉吉茂)是少有的老好人!”村民吴和仙说,冉吉茂的个性随和,常助人为乐,而且在她的印象中,冉吉茂几十年来从未与人发生过纠纷。

冉吉茂对人和蔼可亲,说话总是乐呵呵的。他的乐,来源于他“和为贵”的处世原则。

冉吉茂说,人与人之间不可能不发生意见相左的情况,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那就要忍。

为什么要忍?又如何才能忍得住呢?冉吉茂认为,忍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己,“忍得一日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他不但在即将发生争吵时选择忍,还在事后主动与对方搭话,一次、二次……他宽阔的胸怀总能令对方冰释前嫌,双方重归于好。

心态便是长寿经

冉吉茂老人年过九旬,但眼不花,耳不聋,说话中气十足,走路轻快自如。观其相貌,与60多岁的人相差无几。

对于自己长寿的秘诀,老人认为最主要是因为自己心态好。他最推崇的历史人物是“百忍公”。

《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记载:“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意思是说唐高宗年间,泰山脚下的张家庄有一位员外叫张公艺,是张族的老祖宗。张公艺承先祖禄俸,具良田千顷,家资万贯。然张公艺厚德薄财,和睦亲族,礼贤下士,平日里慷慨好施,济危扶困且待人大度,遇事善忍,当地百姓皆尊称他为张善人。人们传言:不管南来北往之士,谁有困难,尽可求助于张善人,必有资援。日复一日,张善人积德行善的事迹越传越多,美誉不胫而走。时逢唐高宗有事要到泰山去,路过郓州,便到张公艺的家里,问及百忍成金的故事。张公艺说,自己遇到有争论之事便忍。说罢,出示长卷锦笺,足有一百多个“忍”字。显然,张公艺已历受一百多次难忍之事。

冉吉茂年轻时听了“百忍公”的故事,颇有感触,也一直以和为贵,以诚待人,遇事则忍,因此,时常保持好心态,也有了一副好身体。

酉阳报全媒体记者:李胜成 实习生:宋彦伯文/图

责编:周丽娟 校对:黄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