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如何吸引本地游市场?

2020-07-17 18:19:33 作者: 景区如何吸引

近年来,周边游持续升温。黄金周跨省游、跨境游的拥挤让旅游品质大打折扣,城市周边的自驾出行成为大众选择,也成为了城市周边旅游经济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产品同质化严重、更新迭代滞后、服务体验欠佳、业态联动不足等因素成为制约本地景区发展的重要因素。聚焦本地市场的景区,除了部分4A/5A景区(商务接待及亲友接待属性)、寺庙类(信仰属性)、商业街类(餐饮及消费需求),本地游客重游率极低,纯观光类景区更是举步维艰。

如何提升本地游的产品丰度,增加产品吸引力,从而增加重游率和客单价,是景区面对的重要议题。

价格

降低票价,甚至免费

本地游不同于跨省游,目标客群价格需求弹性极大,本地客群更看重的是二次消费和体验。一般来说,聚焦本地游的景区应从门票经济完成多元化经营的升级。本地游要形成景区、餐饮、住宿以及娱乐等多种业态的集聚效应,才能更具吸引力。

因此,对于周边游来说,价格是比较敏感的因素。如果景区实行低票价或者免票,对本地游客来说是重大吸引。基于此前提,放低门槛,增加二次消费和体验型项目,是增大游客基数的前提。

当然,部分国企下属景区和强观光属性的景区,是否放弃门门票经济仍需商榷,需充分保证其他消费对门票的替代效应。

产品

好玩有趣,餐饮住宿为王

旅游产品是否具有吸引力,关键是是否好玩。景区在项目设计时,应以用户体验为出发点,设计真正有趣的旅游产品,形成旅游项目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数据显示,国内大部分景区的二次消费仅占景区收入的10%,而国外许多景区的主要收入都是由二次消费构成,巨大的差异说明了国内景区挖掘二次消费的巨大潜力。

设计旅游产品,最重要的是对游客的产品购买心理与旅游感受的理解,即产品是否好玩?玩起来是否舒服?独特性卖点就产生了,产品吸引力才得以形成。

景区内的二次消费也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比如:

景区交通类,包括电瓶车、停车场、索道、小火车、游船等;

景区门票类,指除去进入景区必须首付的门票外,游客在游玩博物馆、故居、寺庙等再次支付的费用;

休闲娱乐类,指景区内的游乐项目、文化体验、演艺、体育活动、采摘等活动;

旅游商品类,指在景区内的工艺品、零食、特产、特色纪念品等产品;

餐饮类,在餐厅、咖啡厅、酒吧、茶楼等发生的消费;

住宿类,指星级酒店、民宿、木屋、营地等住宿设施。

本地游的一大特色是高频和便捷,这决定了大部分的消费产品不属于本地客群。而餐饮是游客的必备消费,住宿时长占据了用户在目的地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预算占据了总预算的接近一半,能够撬动娱乐、游玩等其他项目,为周边游用户体验的重中之重。餐饮和住宿务必给予绝对重视。

民宿自不必说,运用帐篷、玻璃房等元素打造新鲜的住宿体验,已成为一种别致的户外体验。可以灵活利用土地空间,更加紧密地融入自然,满足现代都市游客的野奢度假需求,为本地游住宿提供不一样的选择。

服务

高质量服务,必须精致

从本地游出游组合形式来看,“两大一小”“两大两小”的家庭游会更普遍,而非过去一直盛行的团队游。个性化、定制化、高端化旅游是一个趋势,疫情可能会进一步助推这种态势,后疫情时代,以小众、短期、单一需求为主的家庭型“微度假”也许会成为主流。这类群体,对服务体验是否舒适,有着近乎苛刻的标准。

“微度假”的核心在于“微”,主要针对减压、亲子、旅居等小需求,提供出行更加随意、形式更加自由、环境更加完善、体验更加优良的时空性、综合性微产品和微服务。对于本地景区,必须注重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精细化运营,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持续打造高附加值,以增加重游率和口碑效应。

购物

特色农产品优于旅游纪念品

很多游客在出门旅游时都会购买当地特色商品送给亲朋好友,但是本地游的旅游商品往往不具备独特性,也没有过高的纪念价值。而本地景区往往位于近郊或乡村,农副产品可以更好结合,并满足游客的需求。

无论是初级农产品,如新鲜的瓜果、蔬菜、鸡蛋等,还是加工后的农产品,如腊肉、腊肠、果酱等,都可以作为旅游商品销售给旅游顾客,把游客的汽车后备箱用起来,满足其购物需求。游客返回城市后,可通过商品包装上的二维码继续购买,实现让当地农产品持续销售的目的,建立起以网络为中介的农产品供应链,拉动当地农产品销售。

由农产品销售可反向推动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借此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夜游

玩好夜经济,增加创收

夜经济成为中国城市新一轮的角逐战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夜经济的形成机理和打造方式。一个常住及流动人口达到300万的城市,假如每天有10%的人进行夜游消费,人均消费30元,每晚就有一个900万元的夜游市场,一年收入可达30亿元。这些收入中,有相当比例的份额可以溢出到本地景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