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被指辞不配位,尊重不同的声音比满分更重要

2020-08-03 21:52:33 作者: 浙江高考满分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 严嘉豪

一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成为了今天微博热搜榜上的"钉子户"。

8月2日,浙江教学月刊社微信公众号"教学月刊"发布文章《高考作文阅卷组长评高考满分作文》系列文章第一篇,这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浙江卷满分作文成为了被评述的对象。

(图说:浙江高考作文《生活在树上》全文截图)

文章引经据典,大量使用了如"嚆矢""振翮""祓魅"等不常见的表述,有网友称,需要查阅不少资料,才能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教授也在点评中承认,"这是一篇极少能碰到的高考作文,他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涩同在",陈建新同时表示,"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

根据浙江教学月刊社的文章显示,"该篇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这彰显了高考作文阅卷的严谨与科学。"

但对于这样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许多网友却并不买账。有不少网友表示看不懂这篇文章,作者没有"说人话"。也有网友觉得作者是在故弄玄虚,为了博取高分刻意堆砌看似高深的辞藻。

作家马伯庸在点评这篇作文时表示,"作文里要表达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平实、朴素的词句来组织,信息一点不会损失。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深度和论证过程,也完全用不着跩这些大词儿,四个字来总结就是:辞不配位。"

也有不少网友对文章持肯定态度。他们觉得,考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引经据典写出这样的文章,本身就能说明考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家看不懂,并不能说明这不是好文章。有高考阅卷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最美的花应有许多朵。

对于这样一篇满分作文,如今网友的关注点主要在于文章本身是否易于阅读的层面上。就本次事件而言,对于好文章标准的讨论或许比"满分"本身更有价值。

作为高考所有考题中占分最高的语文作文,最终打分绝非阅卷老师随意而为。对于《生活在树上》一文,除了给出55分的两位老师,也有阅卷老师给出了39分,最后经过作文审查组判定才决定给予满分。

陈建新教授在点评该文时说,"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

教育学者熊丙奇今天也撰文表示,"这篇材料作文之所以能得满分,或许主要在于其思辨性",他认为,"给其满分,并不是鼓励其他学生也效仿这种做法,而是尊重、倡导个性化表达。"由此可见,这样一篇作文能拿满分,绝非阅卷老师的一时冲动。

(图说: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对该文的点评)

近年来,高考满分作文一直是大家热议的焦点,2001年江苏考生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横空出世,2010年另一篇由江苏考生写就的文言文满分作文《绿色生活》同样技惊四座。这些文章在当时同样受到了争议,但对于一些写作基础较好,不拘泥于常规的考生来说,这样的文章给予了他们跳出思维定势的勇气。

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能够根据所给材料写就一篇紧扣主题、逻辑严谨的文章已属不易,想要文章十全十美难免有些吹毛求疵。

(图说:微信公众号"教学月刊"发布的该文"编者按"内容)

正如公众号"教学月刊"在编者按中所言,他们将该文在网上公开,本是希望通过对一系列高考作文的点评,说明"阅卷的严谨与科学",解释文章"为什么能得满分"。如今看来,这样的业务探讨之举,或许在满分作文的"加持"下,有些被带跑偏了。

高考作文本就是考生施展才华,直抒胸臆的平台。对于有能力、敢创新的考生,他们有权选择不拘一格的表达方式,即便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会被老师们所倡导。

但稳妥、千篇一律的"样板式"作文,就是唯一受认可的"正道"了吗?就像网友在评论中说的,难道大家看不懂的文章就一定不是好文章吗?

一位有着多年高考阅卷经验的上海某重点中学语文老师对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表示,《生活在树上》一文乍看有些难读,但能拿满分肯定有其道理。

多方论证,尊重个性化表达,这是阅卷老师在评定高分作文时采用的逻辑。如何公平理性的看待不一样的声音?这或许比满分本身更值得让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