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需要大家一起扶一把

2020-08-26 00:56:34 作者: 老年人跨越“

文丨圳论评论员庄媛

近日,一段“老人无健康码乘地铁受阻”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引发公众对于老年人遭遇“数字鸿沟”窘境的热议。

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大大提升了我们生活的品质和便捷性,但也让许多老年人成了“数字贫困户”。移动支付、线上挂号、网络约车……面对“数字化生活”洪流,老年人很难置身事外。突如其来的疫情更加剧了这种“不适感”,不仅到处都需要扫健康码,为减少接触很多行业也改为线上服务,互联网前所未有地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点餐、挂号、政务……老年人长久以来习惯的现金购物、排队挂号、在窗口购票等生活方式一下子“派不上用场”,部分老年人因跟不上社会变迁的节奏而“寸步难行”、无所适从。

这实际上反映出,不少老年人无法及时跟上数字时代的脚步,而社会尚未及时给出有效、人性化的应对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而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到2019年底,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为18.1%。从这两项数据推算,有上亿老年人没能及时搭上信息化快车。“数字鸿沟”正在变得更宽、更深,这已不仅仅是能否愉快使用智能手机与年轻人进行网络沟通之类的“家事”,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弥合数字鸿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老年人充分参与并享受数字化生活,不仅是社会责任的要求,更是适应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必然举措。未来老年人养老,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会更高,培养老年人的数字生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更何况,老年人在“数字化生活”中被“代沟式”淘汰,也是数字经济的一大损失。因此,有关方面要关注当下老年人的“触网”状态,并为他们适应数字时代、共享科技红利而探寻解题之道。

要保障老年人自由选择的权益。根据媒体调查,老年网民数量城乡差距明显,而且有一些老年人由于经济条件或是年龄或是知识水平,没有条件和能力拥抱所谓的“数字化生活”。因此,对于不同情况的老年人需要区别看待,不必强求其融入数字社会,也不要过分强调其面临的“数字困难”,要有保障其权利的相关措施,让他们即便不愿接受数字技术也能正常方便地享受生活。正如腾讯研究院与深圳大学周裕琼教授团队联合发布的《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与家庭微信反哺》报告指出的,秉持“无论老年人还是其他群体,都完全可以选择最适宜自己的方式生活”,无疑是一种最基本的态度。毕竟老年人群体是流动且多样化的,其特性与需求也是变化的,不能将他们简单粗暴定性、一以概之。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在教老人上网。

科技产品应更多关照老年群体的诉求。老年人在听力、视力、记忆力等方面有其年龄特点,但目前大部分手机软件专注于青年和中年群体,在产品设计上缺乏对老年用户的考虑。这不仅缺乏关怀的温度与责任的厚度,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也将局限科技的自我发展。互联网企业应兼顾老年用户的习惯,开发更多使用安全、操作简单、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双赢。

社会治理要更加精细化。诸如老人因没有健康码出行受阻的问题,表面上看是技术问题,实则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问题。互联网技术更深更广地嵌入日常生活是大势所趋,但城市公共服务更新换代不妨等一等暂时跟不上节奏的老年人,防止“一刀切”,例如保留传统的渠道或提供其他替代性的办法,给予他们充足的选择和适应空间。此外,对于有条件有意愿融入“数字生活”的老年人,基层社区和志愿者可以积极通过培训、辅导等方式方法,帮助消除老年人“触网”障碍,让老年人也能学会乐享数字新生活。

家庭要更加重视代际支持和“数字反哺”。年轻人对老人的“数字反哺”,不仅需要技术层面上的指导与辅助,更需要在情感上发挥积极作用。老年人在面对微信等新技术时的心理排斥更多是一种“习得性无助”,因而更加需要年轻人的支持和鼓励、倾听与陪伴,从而增强老年人的学习意愿和学习兴趣,在数字时代建立起一种更健康、更和谐的代际相处模式。

时代的列车飞速发展,也别忘了回头等一等那些蹒跚的身影,这不仅是为了今天的他们,也为了明天的我们。社会多一些耐心,大家一起扶一把,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就会更从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