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程琦8月30日报道:夏末初秋的夜晚,暑气开始消散,风也变得凉爽。81岁的王阿婆熟练地翻起随身小推车上的泡沫箱盖子,掏出几个方形收纳盒并逐一打开,娇嫩纤长的白兰花从包裹着的湿毛巾里探出脑袋,散发出一缕缕清香——“王阿婆花摊”又营业了。只不过这一次,花摊头一回跨越浦江,从淮海中路思南路路口来到浦东东方路上的九六广场。
王阿婆并不孤单,她的身边还有69岁的丁阿婆、65岁的马阿婆和陆阿婆、62岁的李阿婆。昨天,因为一场名为“城市香气”的主题活动,分散在城市各处的她们难得集聚,带着深深印在市民心中的上海味道与更多年轻一代“打照面”。
城市记忆绕不开的“幽香”
“珠珠花、白兰花,五分洋钿买一朵……”这是很多老一辈上海人童年记忆里的芬芳,伴着吴侬软语从街头巷尾飘散开来。随着时代变迁,这样的叫卖声渐渐隐匿,偶尔才能在地铁通道里、繁华商圈内、人行天桥上,看到两鬓苍苍的老人家坐在矮凳上兜售,面前的竹篮上垫着蓝布,白兰花、茉莉花摆放整齐。
“祝你好运!”给顾客戴好花,王阿婆总不忘认真地用普通话说上这句“标配祝福语”。五位阿婆中最年长的的王阿婆,老伴去世后一个人在家闷,但又不想干涉子女生活,于是喜欢花的她索性卖起了花,如今“卖花工龄”已有20年。实际上,王阿婆生活里还是个“资深股民”,算起来炒股时间比卖花还要久,对她来说,卖花绝不是为了营生,而是在做“一辈子最快乐的事情。”
“卖花阿婆”几乎是上海街头平均年龄最大的职业,据不完全统计,如今上海坚持卖白兰花的仅有十余人,而他们很可能是上海最后一代卖花人。
总在第一八佰伴一号门卖花的陆阿婆,一边挣零花钱一边交新朋友;常驻淮海中路茂名南路路口的马阿婆,20多年前下岗后,机缘巧合开始卖花;新市北路万安路路口的李阿婆卖花,最初是补贴家用,久而久之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总出现在淮海中路重庆中路天桥上的丁阿婆,90年代去新疆打工多年,回上海后没有太多存款,现在卖花是主要收入来源。
出来卖花的理由各不相同,但老人家们都相信“今生卖花,来生漂亮”。九六广场商管团队从街头找到五位阿婆后,也希望将这份带有海派特色的“好口彩”传递给更多人。8月29日至9月6日活动期间,将有两千朵出自卖花阿婆之手的白兰花赠予市民。
市民赵小姐刚接过两朵用铁丝和白棉线穿插捆绑在一起的白兰花饰品,就迫不及待挂在肩背帆布包上。不仅如此,她还专门发了条朋友圈并附上图文“上海小囡的白兰花情结,这种香味是任何香水无法替代的。”
让花香在大街小巷延续
“天涯呀海角觅呀觅知音……”
“夜上海 夜上海 你是个不夜城……”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熟悉的旋律接连响起,几位阿婆不时停下扎棉线、穿铁丝的手,推推老花镜,循着歌声抬头望去。不远处的舞台上,两位年轻人一袭复古装扮,佩戴白兰花,接连登台演绎《夜上海》《天涯歌女》等经典曲目。
年轻人并非专业演员,而是本职为互联网销售、运营策划的“斜杠青年”。今年6月,九六广场面向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发起“城市绿洲·音乐计划”,利用特有的街区式建筑场景,在林立高楼中开辟了一块“精神绿洲”,鼓励年轻人在下班时间用音乐表达自我。
映衬“老上海”的氛围,平时随心所欲的歌单变换成“夜上海复古音乐秀”。怀旧的旋律配上现场背景音里吴侬软语的叫卖声,暗合九六广场红砖灰瓦的建筑风格,带领市民游客一同穿越回到老上海。
在“白兰花时髦手作坊”板块,年轻男女、亲子家庭跟着阿婆做起白兰小物件。素净清新的穿花手链,串上姑娘们细白的手腕,成了别致的首饰;在衣襟上别一束白兰花,一缕醇香相伴左右;白兰花耳坠素雅大方,晃晃荡荡乐趣无穷;白兰花手工皂适宜保存,清香长留。
当晚,一株白兰花苗由五位阿婆与浦东土生土长的市民代表一同栽下,老中青三代同堂,仿若白兰花一代一代传承至今。
记者特别了解到,回味白兰花香只是“上海城市记忆”系列活动的开始,未来,市民游客还将在九六广场找到更多共鸣。“我们计划和消费者一起回顾所有感动过、有记忆的老字号、手工艺等,在商业气息之外,不乏有人情味。”九六广场租赁部负责人许磊表示,期望在九六广场这个“有温度的欢聚场”,与顾客产生深层次的情感联结,创造更多共同记忆。
为什么出来卖花?阿婆们或许无法准确表达出岁月变迁下白兰花之于她们的意义,但毫无疑问的是,在未来一周,她们手中这些承载着上海多年记忆的“小小接力棒”,将收获一大批同样喜爱它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