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杨基础:花甲之年再出发

2020-08-31 07:02:08 作者: 清华杨基础:

这项任务全程只有两个人在具体负责,他们都是化工系的退休教师——杨基础负责找选题、写脚本,张立平负责协调联络制作公司。

看似几分钟的短片,背后的工作量却非常大。他们邀请了多位院士和几十位在高校科研机构一线从事教学科研的专家担任顾问、参与选题策划,经过反复研讨,最终精心确定了18个课题。

最令人感到“崩溃”的是,项目组协调专家编写视频短片脚本,反复沟通指导制作公司制作视频,但拿到的“样片儿”往往与预期的落差巨大。有时课题的内容过于深奥,不适合青年学生观看,也有时短片不能恰当地反映科学原理,在严谨性上欠妥,只能从头再来。作为执行主编的杨基础毫无怨言,对每一帧视频、每一段文字精心把关,仅召开的研讨会就有上百次,有关细节的讨论更是不计其数。

2016年5月,经过道道打磨的《探索化学化工未来世界》(第一辑)发布,画面中没有人们传统印象里排着废水、冒着黑烟的化工厂,而是桌面工厂、电力银行、智能释药、神奇的碳、分子机器、OLED之梦等等,都是当今世界前沿的化学化工科技成果,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

完成挚爱工作,才算不留遗憾

就在紧张充实的工作不断取得可喜的成果时,一次身体检查打破了原本既定的节奏。

2017年,杨基础被查出腹膜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他精瘦的身体里,居然长出了直径16cm的肿瘤。

当爱人拉着他的手问:“你疼么?”他淡淡地说:“还行吧。”

对于身上的病痛,他不愿多言。在上海的一家医院,他成功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同时失去了一颗肾脏、一段结肠、一部分脾脏和一部分胰脏。手术后,他直接进入ICU继续治疗3个月。

还没出ICU病房,杨基础又开始琢磨工作了。只要精神状态稍微好一点,他就开始构思,等病好了可以做一个ICU的化工原理短片。

工作伙伴张立平回忆:“大家都劝他把工作放一放,但他在接受治疗的前几天,还来系里讨论科普短片的事情,在病床上也一直关心着工作进度。手术后,我每天都和他爱人微信联系,有几次情况非常危急,但每次他又凭借自己顽强的斗志挺了过来。”

手术后不久,杨基础又坚持参加了在学校召开的一次课题研讨会。“因为涉及多个学校,凑起来不容易,要尽快商定方向后找制作公司落实。我们想一天把会开完,但又担心杨老师刚做完手术,坚持不住。我们询问他的意见,他二话不说表示没问题。这一天,他不仅坚持参加了所有讨论,中午也和大家一起吃了盒饭,他肾脏刚刚切除,吃不了外面那么咸的饭菜,但他什么都没说。”张立平说。

2019年5月,杨基础的癌症复发了。他没有向任何同事透露病情,仍然坚持工作。12月,他坚持去山东开会,向全国几百名高中教师介绍化学化工前沿课题,亲力亲为准备素材,报告时长1个小时,现场反响热烈。

然而,不到两个月后,他的病情急转直下,从今年2月开始,他无法进食,完全靠营养液维持生命,却仍然坚持工作。4月29日,家人收到了他的病危通知书,而就在前一天,他还在微信中与课题组讨论科普文稿。4月30日,刚刚渡过第一个危险期,他又开始在微信上办公。

无论是近十年之久的青海对口支援,还是在病床上对科普短片念念不忘,这位清华园里“平凡”的老教授执着无悔,无问西东。直至今年4月病情危重时,他在给同事张立平的微信中写道,74岁的他面对疾病,“没有什么遗憾,也没有什么恐惧”。

对于他来说,唯一的一点点遗憾,就是“‘化学化工前沿’课题未能善始善终,还剩一个碳纳米管文稿未审,人工酶视频未启动,本是我想完成的”。但他总想把遗憾减到最小:“如果碳纳米管文稿马上写好,发来我还可以看看,一是那是我修改过的、熟悉,二是看一篇稿子还有精力,三是了却我一个心愿。”

高原 张北辰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