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全健康理念的中国实践?东方科技论坛上院士们这样说

2020-08-31 10:36:28 作者: 如何实现全健

图说:第348期东方科技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举办 新民晚报记者易蓉 摄

新民晚报讯(记者 易蓉)“任何一个单独的学科、单独的机构、组织、国家都无法解决当前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唯有‘全健康’的理念可以应对。但不打破目前人医研究人的健康,兽医研究动物健康,环境的研究不涉及与健康的关系这样的割裂的局面,是很难构建‘人类健康卫生共同体’这个理念的。”8月29日,第348期东方科技论坛——“全健康”科技发展学术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教授率先发声。

“全健康”的概念(One Health)起源于2004年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学会在纽约举办的一场涵盖医学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学术会议,旨在全面预防流行性疾病,维护生态系统完整与生物多样性。随着全球人口快速增长和流动、农业集约化及气候变化的加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并在社区和个人层面造成新的环境健康威胁。SARS、禽流感、H1N1大流感、中东呼吸综合症、埃博拉病毒等人畜共患病的爆发和大流行频频发生,催生了对人类、动物和环境整体健康的系统性思考和研究。相比国际,中国的“全健康”领域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较缓。

参与“全健康”全球网络,中国缺什么、能做什么?“禽流感爆发的时候,到底是人传给动物还是动物传给人,部门之间永远在打架。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与病毒和人的行为、生态环境改变等各方面都有关系,人类行为的改变会整个影响各方面的问题,所以全健康要干起来,必须以宏观的视角整合思考,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教授指出,政府有组织的活动是公共卫生中的重要部分,一定要坚持公益性,同时也应减少行政干预,尊重专业性。

针对全健康领域的学术研究,陈国强院士认为除了人畜共患病,同时也应发展比较医学,“比较人和动物得病有多少相似性,人和动物是不是有共性也有异性,这种比较医学研究也要成为‘全健康’的重要内容。” 构建“全健康”体系,意味着无论是研究还是治理,都将迎来交叉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合作,而这些工作是否能够取得实效,面临一个现实问题:数据壁垒。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生物医学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首席科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赵国屏说,从数据上升到信息是生物医学大数据为“全健康”研究服务的基础,涉及社会治理、社会应用的问题,而多尺度、高纬度、异质性、复杂体系是生物医学大数据价值实现的挑战,“应进行分层、分类、分级地高质量数据积累和管理,再进行知识图谱建设,构成服务体系,才能完成各专业、各地区的连接,最后才能实现最终的端点服务,真正用于为人民服务。”

论坛上,与会专家还分享了全球食物链与食品安全研究进展、我国微生物耐药防控面临的科技问题、特大型城市气候变化的健康对策等“全健康”治理体系议题。同时建议启动4条路径来推动“全健康”理念在我国的实践与应用,包括推进全健康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以全健康理念创新研究全健康治理和实践框架要素,创立全健康体系,创建全健康智能信息系统,建立全健康示范工程,在示范区域内探索完善全健康公共卫生大数据系统、医防结合系统、科技支撑体系和法治保障体系等4大治理体系;聚焦和解析全球化背景下超大型城市的全健康重点问题,包括输入性人兽共患病和病媒生物防控、全球性食品安全与粮食安全问题、超大型城市热岛效应与健康关系、超大型城市生物链和食品链微生物耐药性、多维度健康数据融合挖掘与应用、经济动物饲养与疫病监控机制等,为解决当前超大型城市快速生态变化和公共卫生安全治理提供理论和科技支撑;推进成立“中国全健康学会”,建设全健康高水平智库,组织广泛的全健康学术活动,高质量的全健康联合科技攻关,引领全健康学术发展并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团体的交流合作,有计划建立一批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合作伙伴关系网络、全健康海外实践基地(中心),更好地调动国际优势资源,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助力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