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盲道,背后是城市治理的人本思想

2020-09-04 16:36:21 作者: 畅通盲道,背

最近,一段体验上海无障碍出行的视频日志火了,上传这段视频的UP主本身是一位残障人士,她说,在上海残疾人的基本出行还是可以保障的。

确如视频中所反映的,上海各类无障碍设施建设起步早、覆盖较广。不过,使用至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媒体调查后发现,单就盲道来讲,被阻挡、占用情况就不少,还有一些因道路、周边环境改变而变得不合理之处,都亟待排查改进。

就在视频播放量不断攀高之际,从上海市残联传来好消息,《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办法》(暂定名)已被纳入2020年市政府规章制定,市残联正联合相关单位牵头推进。上海市交通委也表示,今年要“畅通”不少于130公里盲道,让无障碍设置更平顺、更规范、更人性化。

一座好的城市,除了要赋予人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的权利,还要尊重个体在社会事务中的参与权、发展权,关照每个人。当四肢健全的正常人不断“奔跑”向前的同时,也不要落下身有残疾、需要帮助的这群人。尤其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将主流群体之外的弱势群体纳入考量范畴。

其实,上海关于这方面的考量不少,除了提升无障碍设施以外,近期上海还开始试点市场化“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让老人在居家养老的过程中,拥有更适应于老年人的生活设施。同时,“政府补贴+企业让利+老人自负”的机制,把政府做不好的交给市场,不但化解了一些矛盾,还能让政府为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

办民生,除了一个好的出发点,更要通过一个好的过程,最终达到一个好的结果。这就需要在执行过程中,更专注各类细节。比如,清理占用盲道的自行车,要帮助它们找到“好去处”,不要按下葫芦浮起瓢,移除了盲道上的自行车,却占了别的公共部位。再比如,在人行道上施工增建盲道时,要避开早晚出行高峰时段,不要和正常通行的人、或者其他机动车、非机动车“抢道”。

无论是做好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还是居家适老化改造,都是城市温度的直观表达。让城市中的弱势群体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从而激发出对自我、对所属城市的价值认同。让他们更容易走出家门、更容易居家生活,成为城市治理中重要的一份子,也是人民城市的基本要义。

以人为本治理人民城市,就不能落下任何一个“人”。这也意味着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复杂需求,无障碍设施整治、居家适老化改造,体现了这一点,也是一个起步。走好这一步,让人更期待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