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工作就填“做自媒体”?高校就业率怎能如此“掺水”

2020-09-05 11:27:07 作者: 找不到工作就

原标题:找不到工作就填“做自媒体”?高校就业率怎能如此“掺水”

日前,《半月谈》曝光了一些高校就业率注水的乱象:学校软硬兼施让学生用“就业证”换“毕业证”,用好看的就业率装点门面,甚至有学校在统计毕业生就业情况时要求,找不到工作就填灵活就业,碰到核查就说在做自媒体……如此乱象,让本来就严峻复杂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令广大民众十分不满。

从媒体调查中可以看出,一些高校为求得好看的就业率,便想方设法逼迫学生冒充“已就业”的身份。甚至一些高校的辅导员“每天QQ群、微信群连番催促,每两周一次电话催促”,只为要一个“已就业”的漂亮数据。如此一来,利益受损最大的,还是广大毕业生群体。首先,应届毕业生是就业中较有优势的身份,如果上报学校“已就业”,但实际上仍在待业状态,学生将无法拥有应届生的就业优势,需要被迫与往届生参与应聘,由此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困难。

再者,一些高校告诉学生“不管和谁签,只要签了就行”。在盲目与慌乱的氛围中,不少毕业生找工作时也沉不住气了,有些学生最后“为了就业而就业”,草草找了一家不喜欢、不合适的公司了事。不论是哪种情况,就业率以假充真的恶果,最终还是由无辜的年轻学子来承担。

不能把学生的权益与前途始终放在工作重心的高校,显然是失职的。追根溯源,造成上述乱象的因素,既与高校“要成绩”“要面子”的教学与管理观念有关,也与外界在评判高校水平时过于注重就业率的思维定式有关。这二者相互作用,导致高校管理者乃至当地教育部门领导,将毕业生就业率看成自己的“政绩”。为了让“政绩”更好看,一些人不惜大搞形式主义,或者以假充真。为了不伤害学生的切身权益,这种错误的观念与行为必须被制止与纠正。

当前,疫情对经济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很大,就业难题在今年显得更加突出。因此,高校与社会各界调低对就业率的预期,不做盲目乐观的预判,应当成为更多有识之士的理智之见。与此同时,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不搞虚假数据,应当是高校管理者面对现实形势的基本态度。就业率降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就业率虚高,这不仅会损害高校的公信力,影响学生的发展前途,还会导致教育与就业政策制定者的误判,进而导致恶性循环,更加无法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监管举措正在得到落实。今年6月,教育部启动开展了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核查工作,印发《关于严格核查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通知》,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数据弄虚作假,将对相关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其中提到的“四不准”,理应成为所有高校严格落实的要求:“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面对这项严格要求,多数高校都能严格遵守,将学生的就业权益保护落到实处。但是,仍有一些高校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错误观念,试图通过偷换概念、信息造假等手段提升自己的“就业率”。对此,高校方面首先要放弃错误的观念,应当明白数据造假的危害。与此同时,教育督查部门与社会各界都要明确一个观念:疫情特殊形势之下,保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比一味追求所谓的“就业数量”更加重要。一所高校的教育与就业水平,无法通过虚假而冷冰冰的数字来呈现,最终还是取决于民众的真实评价。口碑的力量,远远胜过虚假数字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