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人家」黄河盐碱地种70亩冬枣 大荔这个农民一年毛收入100多万

2020-09-05 15:44:58 作者: 「黄河人家」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人把它称为大地的动脉,它世世代代地滋润着大地、哺育着河两岸人民,黄河流经渭南境内韩城市、合阳县、大荔县、潼关县四个县市,近期,华商报-二三里推出“陕西黄河人家 走向小康生活”系列报道,记者将深入走访渭南这四个县市,寻找在黄河沿岸勤劳致富的家庭,深度挖掘他们背后的致富故事。9月2日上午,记者在大荔县安仁镇新豫村附近的黄河盐碱地里见到了职业农民朱宏涛。

他是村里最早的“万元户”

提起朱宏涛,在安仁镇可算是响当当的一位大人物,很多人更多的是对他爱折腾劲头的敬佩,而且每一次折腾都成功了,很多农户跟随他的脚步赚了钱。记者驱车从华阴市沿着沿黄公路一直往北,进入大荔县安仁镇后到达中国枣文化博览园,在院长周爱英的带领下,车辆穿过曲曲折折的田间小路,在一片大棚深处看到有座房屋,朱宏涛站在房门口一直等着大家。

朱宏涛上身穿长袖衬衫,下身牛仔裤,说话很随和,看起来并不像是农民,更像是商业成功人士。记者看到在屋门口停着三辆面包车和一辆小型越野车,朱宏涛说,三辆面包车作用是每天工人采摘完冬枣后就用车拉到收购点售卖,另一辆车主要是通勤用的。而要说起为何在盐碱地上种冬枣,朱宏涛笑着说,这故事有点长,还得从头说起。

朱宏涛说,他们一家是河南省许昌市人,上世纪四十年代大饥荒时从河南过来,那时这片盐碱地是无法耕种的,而且黄河水经常漫灌到这片区域。到上世纪80年代,村里给家里分了1亩多水浇地和5亩盐碱地,一亩水浇地产粮七八百斤,而一亩盐碱地只产100多斤,家里六口人无法填饱肚子。

1984年朱宏涛到西安做了油漆工,一个月收入60多元,他就一直琢磨怎么才能挣更多的钱。一年后,朱宏涛回到新豫村,承包了10亩水浇地种苹果。不懂种植技术,他就到处学习,在他和家人的细心照料下,苹果丰收了,毛收入2万多元,在上世纪80年代,朱宏涛成了村里最早的“万元户”,很多村民看到他种苹果可以赚钱,纷纷都跟着栽种苹果树。

盐碱地里种果树

到上世纪90年代,种苹果的人比较多,价格下降,朱宏涛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刨果树种棉花,棉花丰收,市场价格好,这让朱宏涛又赚了一笔。到1996年,朱宏涛就思考能不能在黄河的盐碱地上做点文章,栽种些耐盐碱的果树,经外出考察,他打算栽种些梨枣和早酥梨做实验,那年他承包了30亩盐碱地。

经过两年的实践摸索,朱宏涛栽种的梨枣和早酥梨成活了,而且挂果了,枣和梨收获后很快便卖完了,这件事在当时县乡成了一件轰动的大事件,一片不被大家看好的盐碱地,竟然可以栽种果树。1998年,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村民在他的盐碱地召开了一场栽种经验交流现场会,朱宏涛和他父亲都做了发言。从那以后,很多村民纷纷在盐碱地里栽种果树。

种70亩冬枣 一年毛收入100多万

“梨枣开始时很受大家喜欢,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加上梨枣甜度不够,我就打算换新品种。后来我就到山东去考察,准备在盐碱地上实验种冬枣,2000年开始先试种了10亩,没想到这片盐碱地特别适合冬枣种植,种出来的冬枣口感好,甜度佳,价格高,很多江浙一带的客商就来收购冬枣。后来我就刨掉一部分梨树,冬枣规模扩大到了70亩。那时一亩收入近6000元,经济效益好。” 朱宏涛说。

附近很多村民看到朱宏涛种冬枣赚了钱,纷纷种植冬枣,朱宏涛也是尽可能为村民供应苗子,很快大片大片的冬枣出现在盐碱地里。2008年,朱宏涛开始建温室大棚,延长冬枣的上市时长,提高产量,每亩冬枣的收入增加到2万多元,现在一年毛收入100多万。

“有人说我运气好,其实是我自己勤奋,不会的就到处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实践,这才能挣到钱。现在年龄也大了,我家人都过来跟我一起种冬枣,忙的时候住村里,不忙的时候就回到华阴城区,我挺喜欢现在的状态。” 朱宏涛笑着说。

华商报记者 唐保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