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角色变形记:从“发家致富”到“救命稻草”

2020-09-07 12:18:14 作者: 奶粉角色变形

来源:中童观察

文 | 中童传媒记者 宇豪

“疫情以来,童装、用品积压了不少库存,很难卖得动。”

“特殊时期,营养品、辅食的销量并不稳定,没有个保证。”

“只有奶粉卖得动,连纸尿裤都不敢说销量稳定。”

中童调研组在走访市场的时候,听到了太多母婴店老板的抱怨,可能有些说法比较夸张,但实打实反映了一个市场真相:奶粉是母婴消费里唯一的硬刚需。

其实,纵观母婴店发展史,奶粉在门店中的地位以及扮演的角色,不断在发生改变。

唯一品类

母婴店的前身是奶粉店。

最开始的时候,奶粉并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商场可以卖,超市也可以卖,甚至有的杂货铺也在卖。

于是,就有人琢磨,能不能开一家专门售卖奶粉的实体店呢?

租一个10几平的小店,摆上几排货架,然后把能够进到货的奶粉铺满货架,挂出“XX奶粉店”的招牌,生意就开始了。

那个时候,卖奶粉是非常赚钱的,门店根本不用考虑其他品类,只靠卖奶粉就足够发家致富了。

主营品类

随着奶粉店的兴起,宝妈逐渐习惯在奶粉店消费,毕竟看起来要比商超那些专业多了。

到奶粉店消费的宝妈多了,问题也就来了,有些宝妈为了省事,想着在买奶粉的时候,最好能把宝宝用的其它商品一起买全。

这种情况下,门店就发现只卖奶粉确实有点单一了,开始琢磨能不能多一点花样呢?

今天给店里进一批童装,明天拉一车纸尿裤回来,慢慢的,奶粉店就发展成以售卖母婴全品类产品的专营店。

但,不论母婴店卖多少产品,奶粉都是最主要经营的品类。

引流品类

母婴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把奶粉作为主营品类,因为奶粉太赚钱了,其它品类只需要捎带着卖就可以了。

但是,随着奶粉市场集中度的提升,有些品牌开始“通货化”,这些品牌给到终端的利润空间越来越低,开始,母婴店还想着就算这几个品牌赚钱少了,还是有高毛利奶粉品牌能够赚更多钱的。

可惜的是,宝妈的品牌意识也越来越强了,不再只是听导购的推销,高毛利的品牌不好卖了,而那些好卖的品牌,又不像以前那么赚钱了。

迫于无奈下,门店只能捡起以前并不重视的品类,比如童装、用品以及近几年发展势头颇佳的营养品和零辅食,这些品类的毛利,还是很可观的。

所以,母婴店开始控制奶粉的占比,有些门店甚至将奶粉当成引流品类,靠奶粉吸引顾客到店后,再从其它品类上挣钱。

救命品类

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母婴生意的正常发展,尤其是疫情导致的消费降级,让母婴生意开始变得不好做。

比如营养品,疫情爆发初期,免疫类营养品异常火爆,乳铁蛋白经常售罄,但随着疫情的缓解,需求紧急收缩,甚至达不到疫情以前的消费,原因也简单,营养品算是母婴店里的奢侈品,消费降级的情况下,能不买就不买了。

再比如童装,上半年,人们很少出门,也就没有太多的需求,下半年,就算有童装的需求,也不会有太多消费,童装本来就是弹性非常大的非刚需品类,有钱就多买,没钱就少买,所以童装品类的下滑是最严重的。

还好有奶粉,作为宝宝的口粮,奶粉是刚需,也是母婴店最后的救命稻草,能不能熬过今年,全靠奶粉“吊着口气儿”。

以前,奶粉是用来赚钱的;现在,是用来保命的;以后,奶粉还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