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古筝“祖师奶奶”在B站,她的演奏自带“侠气”

2020-09-08 19:16:00 作者: 80岁古筝“

摘要:2000元一把的琴,一样弹得与众不同

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一头银发的演奏家孙文妍被称作古筝“祖师奶奶”。她此前在国乐品牌“海上雅乐”演奏《月儿高》的视频不知道被谁传了上去,底下有人留言:“自在从容,海阔月低,泛影涟漪。”

孙文妍今年80岁,她那一代民乐大师,还在台上的,已经没几位了。今年夏天,孙文妍本计划在“海上雅乐”再演《月儿高》,但因身体欠佳遗憾取消,她仍记挂着,等身体好些,要在“海上雅乐”开一场独奏会,演绎经典。

关于这位“祖师奶奶”,网友们有许多疑问:“弹得这么好,这筝一定很贵吧?”“力达指尖,有一种侠气,怎么做到的?”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拜访了这位古筝泰斗。

见面地点是在复兴中路上一家咖啡馆,孙文妍由她的学生,今年22岁的马晓珺搀扶着走进门。咖啡店门口卖花,店主让她挑几支,在姹紫嫣红的簇拥中,她一眼瞧见角落里的几支荷花,洁白素雅,亭亭玉立。

在姹紫嫣红的簇拥中,她一眼挑中角落里洁白素雅的荷花 蒋迪雯 摄

一首曲子弹了60年,仍在自我超越

“都是古筝,您弹起来怎么就跟别人不一样?”这是听过孙文妍弹琴的人发出最多的疑问。

2019年在澳门国际音乐节,演完三场离开时,观众追着孙文妍乘坐的大巴车依依不舍。2018年在杭州,来自17个国家的作曲家听了她的演奏,有人说:“我听到了从来没听过的声音。”2017年在扬州参加国际古筝交流会,演完《月儿高》,有人忍不住问,您这琴声音太好听了,一定价值不菲吧?孙文妍笑着说:“2000元。大概是这首曲子太美了,让你们觉得这古筝也很美。”

她试过标价100多万元的琴,在她看来,不同的琴有不同的音色、不同的个性,但更重要的,是弹琴的人的个性。“我们说十指连心,你心里的东西是可以传递到琴弦上的。所以演奏者要脑中有画面,心中有思想。”

她每天都会看《解放日报》,还会把有感悟的句子摘抄下来 蒋迪雯 摄

网友听《月儿高》时感受到的“安宁”“风骨”和“侠气”从何而来?孙文妍的儿子何小栋说:“我母亲这代人,从民间走向学院,成了承上启下的一代民乐人。他们追求中正平和的哲学观。他们情感表达不是张扬的,而是含蓄的。”从上海音乐学院退休后,孙文妍开始研究《高中物理》,何小栋不解,原来母亲发现,手指发力与加速度等概念有关。

孙文妍家一角 蒋迪雯 摄

活到老学到老,孙文妍每天都花很长时间读书看报,博采众长。翻开她随身携带的读书笔记,不少内容来自她每日必读的《解放日报》。希伯来大学前校长哈诺赫·古冯德、动画导演宫崎骏、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等人的精彩言语,都被她整整齐齐摘抄下来。

孙文妍的读书笔记 蒋迪雯 摄

《月儿高》这首曲子她弹了快六十年,还没停止自我超越。“我们的教科书里写到,声音有音高、音色、音量、音值的区别,我还悟到一点,音乐是有方向的,在空间中,音乐是上下左右的。我最近一直在琢磨这一点,如何让观众听见音乐方向的变化,让演奏变得更加立体。”

在卧室里练琴 蒋迪雯 摄

平实朴素的审美,是父亲留下的遗产

孙文妍的父亲孙裕德是著名民族音乐家,他精通琵琶和洞箫,1941年创办了国乐研究会,专攻江南丝竹。想象中,童年的孙文妍应是衣食无忧,家人呵护备至。其实,孙文妍有8个兄弟姐妹,她排行老四,全家人都靠父亲有限的工资生活,再加上父亲常常拿出一部分工资维持上海国乐研究会江南丝竹乐的活动和对朋友的资助,所以家庭生活只算得上维持温饱。

“那时候家里只有两间房,一间大的是父亲工作和休息的地方,不能打扰。我记得那时候夏天吃一个西瓜,半个是要留给父亲的,剩下半个,其他家人分。”

父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抚弄自己喜欢的丝竹乐上。他的乐器不让家里人碰,也没想过要教自己的孩子。孙文妍学琴,靠的是耳濡目染。“我父亲其实是一个很朴实的人,从不追名逐利。他当时是电力公司职员,下了班回到家,没有其他嗜好,就是音乐。”孙文妍记得,父亲每天早上起床,都要在马桶上坐半个小时,弹琵琶或吹洞箫。“坐在马桶上吹洞箫,猜一个词儿,你说是什么?臭气熏天!哈哈哈。”

要说父亲留下的遗产,孙文妍认为最重要的是一种“审美”观念。民乐里有“加花”,即演奏者加入的即兴装饰音。别人的“加花”眼花缭乱,父亲的“加花”永远平实朴素。就是这“平实朴素”,影响了孙文妍一辈子。她后来考进上海音乐学院,有一次在学校听见父亲的学生演奏琵琶古曲《浔阳月夜》,“真是清雅古朴,有种他乡遇故人的感觉。”

少女时代的孙文妍 受访者提供

孙裕德1981年去世,去世前两个小时,他还在为学生上课。他弹琴的假指甲,直到去世后才从手上摘下来。父亲离开后,孙文妍召集了原上海国乐研究会的老会员复会,继续以传承江南丝竹为己任。江南丝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张极具地域性和标识度的音乐名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