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授问植物学院士:《鹿鸣》写的这两种植物是什么?

2020-09-19 20:05:02 作者: 诗词教授问植

摘要:在《鹿鸣》一诗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中的蒿和芩,分别是什么植物?

《诗经·小雅》名篇《鹿鸣》中的“食野之蒿”“食野之芩”分别指什么植物?今天上午举行的“心中的江南”科学与艺术对话活动上,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笑一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晓亚进行了一次富有趣味的对话,向观众科普了黄花蒿、青蒿素、黄芩等植物药的知识。

今天上午,由市科协、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科委等共同主办的2020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苏纪兰、沈文庆、陈晓亚、王建宇等4位两院院士与童自荣、陈燕华、史依弘、夏小曹等4位艺术家共同启动2020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日”活动。

启动仪式上,介绍了上海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王勇和上海交大医学院遗传研究所所长曾凡一共同主持的“科普全日大放送”。这项活动采用线下活动直播和线上精品科普资源大放送(大联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连续12小时直播推送。第三届上海科技电影周也在启动仪式上拉开帷幕,7部科技电影将通过科普公益场、科技工作者专场、主题展映活动等形式与观众见面,让观众感受科学精神、享受光影魅力。

启动仪式后,科技会客厅——“心中的江南”科学与艺术对话专场活动为观众打开了一幅充满诗意的江南画卷,科学家与艺术家分别从“画船听雨眠”“江南可采莲”“春水碧于天”“能不忆江南”4个篇章讲述长三角区域“跨域一体、绿色共生”的发展愿景。

在“画船听雨眠”篇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展示了1985年至2020年上海地区的卫星遥感图片。作为光电技术专家,王建宇带领团队研发了一系列卫星载荷,这些设备采集到大量遥感影像。“从这些图片可以看出,过去35年来,特别是近年来,上海地区的绿色越来越多。这说明上海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上海中国画院院长陈翔展示给观众的则是一幅幅江南文人画。仇英的《竹院品古》,伍蠡甫、沈迈士的《番瓜弄》,朱屺瞻的《绿化都市》……这些作品都绿意盎然,体现了人文与自然的交融。“从古代江南文人的品竹赋诗,到现代大都市的公共绿化,江南画家对自然生态的推崇是一脉相承的。”

在“江南可采莲”篇章,方笑一教授向陈晓亚院士请教了好几个问题。例如在《鹿鸣》一诗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中的蒿和芩,分别是什么植物?陈晓亚说,蒿可能是青蒿,也可能是黄花蒿,这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屠呦呦等科学家从黄花蒿中提取出了能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而青蒿这种植物是不含青蒿素的。屠呦呦的创新灵感,来自东晋道士葛洪写的《肘后备急方》,据这本书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

“‘食野之芩’中的芩,可能是指黄芩。”陈晓亚告诉观众,黄芩是一种中药,它的根含有黄酮类成分,可用于治疗新冠病毒感染。据中药药典记载,黄芩以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疸、肺炎、痢疾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含有黄芩的多种复方中药用于救治新冠病毒感染者,取得了很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