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已经成了社会共识。目前,各地各部门单位正强化监督、加强教育,多举措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舌尖上的节约”正成为百姓在外餐饮消费新风尚。不过,记者在调研中也发现,公务接待、自助餐食等餐饮浪费情况仍较为突出,“面子”问题是造成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9月21日《经济参考报》)
报道里有这么两个细节。一是在某地的公务接待中,仅每个客人的客位菜就多达七八道,而餐桌上大家共食的菜品基本未动。二是在某地早餐接待,七八个人,可包子、粥、豆浆和各式小菜整整上了一大桌,足够20个人吃。这样的场景,有一定普遍性,很难说是哪一个地方的问题。
有人可能会说,公务接待不是有严格规定吗?这么做不超标吗?应该相信,现在很多地方对于接待标准,还是有严格把关的,敢于堂然违规的不敢说没有,但肯定越来越少了。但这种把关,更多体现在对总费用,这也是有服务员所讲的,“只要总费用不超标就没问题”。这里面可能涉及到两点,一是接待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问题,一些地方的接待标准是不是嫌高,要不要压缩。二是对于接待标准的细化问题,要不要从费用走向份量。像过去一直提倡的四菜一汤,或者直接吃自助,情况可能会好得多。
虽然比较常见,但不能说这种情况就仅出现在公务接待中。其实,现在的商务接待,乃至个人的重要宴请,也基本是这种情况。一家饭店,最大的浪费其实不在大厅,而是在包厢。大厅里基本是点菜,即便“手抖”,多点了两道,也是相对有限的。可包厢不同,基本都是“桌菜”,很多饭店不是一桌多少钱,而是一客多少钱,标准那么高,由此安排出来的菜,浪费也就成了必然。
更多的浪费,可能还在大型宴会上。譬如一户人家有大事要办,现在条件好了,都要上饭店。按照传统习俗,再加上热情好客,哪怕打肿脸充胖子也得说“不差钱”,很多人家都要连办几顿,有的从前一天晚上就开始了,再加上当天中午、晚上。吃不完可以打包,负责的饭店也会劝人打包。可是,一连几顿,那么多桌,怎么打包?打包回去的食物放在哪里?又有多少被消费?这种浪费,很难避免。
种种浪费,虽然出资主体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宴请。当然,这里面有面子消费问题,无论是公务接待中的“崽花爷钱不心疼”,还是商务接待中的“接待也是生产力”,抑或是个人请客中的“盛情压倒一切”,都与面子有关。还要看到,这也与中餐传统经营模式有关。媒体报道,在中部某县,“公务接待都有一定的惯例,先上凉菜、再上热菜,最后上主食,几十道菜形形色色”。其实宴请不都是这样吗?先凉先热,热菜里面还要分炒、烧、煎、蒸、焖等,尤其是标准定得那么高,不上够这么多菜怎么能行。
这就是盛宴的共性问题。不客气讲,这个问题十分严重,而且丝毫看不到有遏制趋势。前几年,还有人探讨包间的最低消费问题,而现在,很多饭店都有最低消费,所谓“桌菜”,一桌多少、一客多少,其实就是变相的最低消费。有的时候,可能是请客者好面子,但很多时候,请客者也没有办法,因为饭店就这么做。对于西餐来说,这种情况就好得多,很少听说有人去西餐店,一点几十道菜品的。这就是我们的盛宴文化,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
盛宴不停,剩宴难止。可以讲,只要盛宴文化横行,那么剩宴也就成了必然。诚然,公务接待中盛宴问题比较突出,但这是共性问题,不仅只把板子打在一处。是到革新“盛宴文化”的时候了,除了制度的约束外,还需要从文化上进行反思,更需要传统中餐生产作出改变。
文/毛建国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