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文化报道 记者 张嘉玉】9月21日,第四届北京纪实影像周期间,纪录片与口述史的文献价值——《口述国图》研讨会在中华世纪坛举办,《口述国图》是国家图书馆制作出品的第一部以亲历者视角回顾国图发展历史的纪录片,也是国内首部记录和展现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口述史纪录片。
现场,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童刚,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副司长刘梅茹,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烁,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孔建华,首都纪录片协会会长陈大立出席活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电视台、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广东电视台、中山大学、广州图书馆等单位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图老专家代表朱岩和李仁年作为嘉宾出席活动。
200余小时、105万字的口述资料
老馆员回忆国图故事
影片中,记叙了众多在国家图书馆曾经发生过的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故事,国图老馆员、目录学家李仁年曾在抗日战争期间,无意中发现了住在上海的俄罗斯侨民的一批非常珍贵的文献并收藏入馆。她说:“正是这批文献的保留,使我们知道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曾经生活在中国,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是一段非常有意义的历史。”从1965年到2000年,李仁年在国家图书馆工作了35个年头,“刚来的时候,我觉得图书馆一听就是借书、还书,好像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后来我逐渐发现那些老馆员他们都是很有学问的,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我觉得首先要热爱图书馆,把图书馆作为自己家一样。另外,在图书馆工作责任心也很重要。”
另一位老馆员代表、自动化专家朱岩回忆,“我到馆里工作是在70年代末期,老馆员给我介绍《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给我们展现的是横向的聚类的结构,而不是树状结构。后来90年代末、2000年初《四库全书》全文数字化时,采用的就是古人在《永乐大典》中横向聚类的思维,让读者能够字字可查、一步到位地获取文献。”
国家图书馆于2003年启动老馆员口述史访谈工作,十多年来,共有47位老馆员及其亲属接受口述访问,累积了200余小时、105万字的口述资料,《口述国图》正是以这些珍贵的影音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而成。影片导演田苗认为,“我们同情别人、我们尊重别人,我们想了解这些人的故事,我们认为我们彼此有关,我们认为这个群体是由每个个体组成,每个分子、每个元素都是我们集体的一部分。”
向国图110岁生日致贺的特殊礼物
呈现图书馆工作者朴实真挚的奉献精神
研讨会上,与会领导、专家围绕“纪录片与口述史的文献价值”这一主题,就《口述国图》这部国内首次记录和展现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口述史纪录片,从策划、创作和传播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专家们对《口述国图》的创作实践和大众传播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并且对影片创作、以及未来图书馆界与纪录片界的融合发展提出了意见。
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副司长刘梅茹认为,“我们高兴地看到,《口述国图》项目以纪实影像的最新技术,生动再现那些动人心弦、引人入胜的精彩画面,这些努力将进一步丰富纪录片的内涵和外延,为纪录片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
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介绍,“《口述国图》创作于2019年,是一份向国图110岁生日致贺的特殊礼物。这部作品从老一辈图书馆馆员的个人叙述视角,通过重大事历史件与馆员历史经历的相互交织,宏观历史叙述与个体经验的相互交融,力求以独特的记录载体和叙事述式,既保持历史叙述的真实性,又努力追求影像表达的艺术性。”
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管理委员会执行委员程焕文如此形容观看这部纪录片的感受,“我们看纪录片的时候,一开始很平实,慢慢渐入佳境,最后感动得流泪,这个过程就像图书馆工作。看似很平淡、不起眼的工作,可是承担着重大的文化责任。就是这样一群平常的人,因为他们一辈子的奉献,把图书馆人“爱国、爱馆、爱书、爱人”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