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河南修武的“乡村考现学”,山川、作物、工艺与风度……

2020-09-24 09:43:25 作者: 来自河南修武

西村公社西村大队社员收割小麦(1975) 图片提供:修武县档案馆

西村公社大南坡大队挑水灌溉小麦 图片提供:修武县档案馆在 “作物”单元中,展览梳理了小麦种植与河南麦面的历史,通过“麦面之路”探讨在地与亚洲、世界的关系。从世界回看中原,我们认识到小麦是如何逐步取代了粟和黍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农作物,并形成了“南稻北麦”的农耕文明格局。自这里生发的自然农法、可持续循环的区域内生态等模式,是中原人民为世界所贡献的深远智慧。从小麦的经济学到亚洲的地缘政治,再到全球化的当前语境,我们探究小麦的历史是如何与人类文明相互影响,共同演化,共同赋予麦面乡土以绵延的生命力,这便是我们从中原回看世界的意义所在。

麦面单元插画 手绘:姜丽

麦面单元插画 手绘:姜丽

邓佳韵 种植者 数码输出,尺寸可变,2020 ?DENG Jiayun在“工艺”单元的“协力造屋”部分则记录了赤脚建筑师王求安进驻修武岸上村,推动村民自建实践,以及“普通设计”观念的形成过程。

在“风度”单元,展览以木刻和木刻动画的视觉形式,使“竹林七贤”这一中国文学与图像精神中的重要意象在当代有了全新的表达。考察竹林七贤的历史图像,从最早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的南朝砖画到唐宋,历代画家笔下的竹林七贤各有其时代叙事、人物精神及场景关系屡有演进。元代之后,对竹林七贤的形象及场景的摹写逐渐以山水景观和文人雅集为趣,虽经明末有所更新,但大多不离“超越文本,寄寓己心,施展想象”的路数。到了当代,竹林七贤在杨福东和洪磊那里,更是有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之感。

竹林七贤 木刻:刘庆元 大南坡版竹林七贤的灵感,来自于刘庆元为罗马二十一世纪国立美术馆(MAXXI)创作的“街头故事会:20世纪60至90年代的28个街头艺术事件”。从《世说新语》和《晋书》中记载的七贤轶事来看,单个事迹可以由文字塑造的一个画面传达,而联缀这些画面又可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视觉叙事。在某种意义上,刘庆元重新定义了木刻。木刻在应对文化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即时性与公共性,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无差别应用,是他的作品带给人们的深刻思考。而真正的创造性在于,似乎只有亲身进驻村庄,在当地村民的一举一动和一颦一蹙之间,刘庆元才能创造属于他心目中的竹林七贤。同时展出的由陈学刚制作的动画,作为一种多媒体互动尝试,希望能够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为观众提供别样的体验。

竹林七贤 木刻:刘庆元 此外,展览还将展出马仕睿设计的出版物《修武地方手册: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部分章节,以及我们为修武地方定制的相关产品。因为场地原因,“考现”“山川”“工艺”等单元付之阙如。

张克纯 子房湖,艺术微喷,120cmx160cm,2020 ?张克纯

卢彦鹏 孝女塔·百家岩,艺术微喷,110cmx168cm,2019 ?卢彦鹏谈及此次展览的主题,策展人左靖说,“去年8月,应清华大学罗德胤的邀请,我和团队来到大南坡,一个完全陌生的北方乡村。相对于江浙一带,这里的乡村建设活动并不活跃,相当于一个洼地。大南坡村所在的修武县,自2017年以来,摸索出一条美学经济的发展道路,通过广泛邀请来自区域内外的文化、艺术、设计与思想力量,介入县域内乡村的各项经济和文化建设,激活本村和周边村落的文化与公共生活,回应当下生活与在地发展的需求。这是一个大的背景。后来,县里决定对大南坡村大队部闲置的公共建筑群进行更新改造,并委托我以修武县域为单位,进行展览策划和出版物的编撰。之前我的工作范围最多是一两个行政村,以县域为单位,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经过很长时间的调研,最终确定了展览主题“乡村考现学:修武的山川、作物、工艺和风度”。随着工作的深入,与县里主要领导的沟通越来越多,最终答应担任大南坡村的总顾问,开始策划大南坡村后续的发展。”

修武本地陶艺家申邦武的绞胎系列牡丹创作

岸上村主街改造方案图 设计:王求安据悉,目前已有团队长期驻扎在大南坡,他们广泛联系乡里,与村民一起捡垃圾,营造社区环境,并经常举办各种讲座,把外界新鲜的知识和信息带到村里。在她和村干部的努力下,息声42年之久的当地戏曲怀梆戏开始重演,各项文化、体育活动也经常开展。据介绍,这里的村民对外地人非常友善,他们的参与度非常高,再加上大队部工地机器轰鸣,整个大南坡呈现出久违的热闹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