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舟山日报-舟山网
舟山锣鼓团队参加非遗文化保护宣传。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果说一座城市也有它的代表声音,那么鼓点奔放跳跃、听来雄壮大气的舟山锣鼓大概就是这座海岛城市的城市之声。
70岁的朱良成是我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舟山锣鼓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祖辈手里继承来这雄浑的鼓声,朱良成希望能经由他的手,继续传给下一代。
朱良成表演舟山锣鼓。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祖辈手里继承下来的“喜行”
现在管舟山锣鼓这些艺术都叫非遗文化,但在我们上一代可没有这样的概念。如果有人家做这一行,大家一般叫“喜行”,我琢磨了一下,应该是交关热闹喜欢的行当的意思。
我之所以会敲舟山锣鼓,完全是因为家庭的缘故。最早从我爷爷开始就做这一行,到了我阿爹手里那是最热闹了。我阿爹还有两兄弟,大伯拉二胡、吹唢呐,二伯演木偶戏,阿爹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盐仓文工团团长,更是吹拉弹唱样样都行,甚至可以一个人同时演奏二胡和三弦,就像一个乐队一样。当时,我们朱家班在定海西片区域赫赫有名。例如出会这样的大型活动,没有朱家班到场,那这个活动就不够热闹。
所以,我的舟山锣鼓可以说是祖传的。从小每天接触的都是这些东西,不光是我,在我们朱家那片区域,上一代几乎人人都会一点。
过去文化生活匮乏,每到晚上,大家伙就盼着朱家班吹拉弹唱,唱民间小调。还有人打趣说我们朱家就是“仙角”,各种民族乐器一弹起来,很动听,就像仙乐一样。一到晚上,音乐响起,大家都跑到我们家来听。
由于家里世世代代从事这个行当,对这些文化的来源,我再清楚不过。上次,有个微信公众号发了一个翁洲走书,我一看就知道不对,这应该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宁波走书。
改革开放后,舟山锣鼓迎来新机遇
虽说从小耳濡目染,但真正开始学习这些文化还是在十多岁的时候。十四五岁开始,我跟着阿爹学二胡。虽然我阿爹一直说“喜行”不算真正的职业,只能说是消遣,但学一点总是好的,可以自娱自乐,还能给别人带来一些快乐。
到了文革时期,二胡不能拉了,但是锣鼓还可以敲打。因为那时候经常要开社员大会,没有喇叭,都是靠口耳相传。家家户户有钟表的也很少,搞不清楚具体时间,锣鼓就起到集合铃声的作用。锣鼓一敲,大家就知道该开会去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学起了舟山锣鼓。
说是学舟山锣鼓,但那时候连正式的锣鼓都没有,我就用两根筷子在桌子上比划学习节奏。在床上睡觉的时候,就用手指敲床板来练习。
改革开放后,政府部门对非遗文化重视起来了,挖掘舟山的非遗文化人才,整理了很多民间故事、小调等多种艺术形式。我们的舟山锣鼓也趁此机会,重新得到挖掘整理。
当时政府部门特意出资购买锣鼓,并请了白泉的高如兴老师,到定海区几个乡镇进行舟山锣鼓的教学。为了统一舟山锣鼓的演奏方法,高如兴老师和我们一起调整了舟山锣鼓的三番锣鼓和开场方式。
在这么多乡镇里面,我们盐仓有这方面的基础,老百姓也特别愿意学。当时,高老师就说了一句话,说舟山锣鼓以后要在盐仓扎根。这句话也并非毫无根据,上世纪整个九十年代,所有舟山锣鼓的演出几乎都是由我们进行表演,舟山锣鼓传承基地、先进社区等称号也都花落盐仓。
引入吹打乐器,创新锣鼓演奏方式
传承一门艺术,自然要知道它的前世今生。舟山锣鼓是怎么来的?一直以来也有很多种说法。
上世纪六十年代,南京歌舞团在某个演出场合看到了锣鼓表演,就问这锣鼓是从哪里学来的。人家说是舟山,因此有了舟山锣鼓这一说法。其实在那之前,我们都叫将军令。
为什么把锣鼓叫将军令?古代打仗时,将军出战要校场点兵,需要敲锣鼓来发号施令。这是锣鼓的一个来源,还有一个那就是从道教演变而来。戏曲锣鼓和道教凑在一起,形成了独有的品牌,那就是舟山锣鼓。以前有说法,说是渔民出海敲锣鼓才有的舟山锣鼓,这其实不准确。锣鼓但凡受一点潮,就没声音了,到了海上还能敲得出声音吗?
敲锣鼓需要一个团队,最起码要有四五个人。锣鼓曲谱可以自己创新,就和读书一样,识字是基础,其他自己去发挥。只要把基础节奏学会了,剩下就看演奏者自己创新了。
有句老话叫“弄人混,看人清”。我在演奏舟山锣鼓的过程中,也喜欢听观众提意见,很多时候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原先我们舟山锣鼓是配合丝竹乐器一起演奏。忠实观众就和我们提意见了,说锣鼓热闹过后,换成丝竹,好像一口气突然松了下来。我自己也意识到,丝竹伴奏固然好,但局限于室内。到了户外,丝竹乐器声音就不够大,发挥不了。
从2000年开始,我尝试用吹打乐器配合舟山锣鼓一起演奏。自己写好谱子,几个演员磨合了好几个月,才呈现出最后的成果。
一个地方做戏文,第二回再去还有人捧场,第三回就没人看了,所以任何东西都要创新才能生存,锣鼓也是如此。但在创新过程中,老底子也不能丢。新的东西总会变旧的,旧的东西等个几年也能变新的。
学生、老人成为传承的主要力量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开始辅导别人敲舟山锣鼓了。起初教的都是盐仓的,现在范围也广了,定海区的也在教,宁波的也去过。学的人以政府企业的为多,因为这个毕竟不是吃饭的家伙,大家走在一起主要是出于爱好。
来学习敲舟山锣鼓的大多是为了表演节目。都说节目的开头要吸引人,节目的最后要留住人,所以很多晚会节目的开场都要用到锣鼓,这样才足够热闹。为了节目而来学习的人在表演完之后大多也就不学了。
但舟山锣鼓这类艺术和技术不一样,技术只要学会了就很难忘掉,艺术则不然,有阵子没接触了就会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