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诗意,花好月圆。“游园·湘波的技与艺”日前在红坊沙龙·深圳开幕。红坊沙龙所在地恰好是一片现代园林,陈湘波的艺术作品与园景画意相通,辉映成趣,让人流连忘返。此次共展出30余幅陈湘波的工笔精品,令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艺术家在艺术领域的执着追求。
园林与“鸟语花香”相得益彰
陈湘波是我国当代知名画家。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他一直孜孜不倦,收获颇丰。他不仅擅长工笔花鸟、小写意花鸟,而且当代水墨领域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涉猎极广,不拘条框,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格调清新、见解独特、富有时代气息,给人以古典优雅的艺术审美,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身兼艺术家、馆长、导师等多重身份,陈湘波依然笔耕不辍。他告诉记者,每天早上6点到8点的时间段是他的“笔墨时间”,“清晨这段时间是我能掌握的,因此再忙我每天也都要拿出时间来创作”。正是靠这样的勤奋让他一直与艺术“零距离”,投入其中,在繁忙细碎中,让水与墨激发出艺术的火花,编织出最为温润而深沉的画面。
小桥、流水、植物、花卉,位于皇岗公园内的红坊沙龙,生机勃勃,富有文人意趣。观众走进展厅,仿佛置身自然清新的艺术场域。精心绘制而成的艺术作品,饱含着陈湘波对自然的诗意吟咏,勾勒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心境。
谈及此次展览的主题——游园,陈湘波有自己的解读。在他看来,此次展览所在地本身就是一处园林。“这里的园林与苏州的园林有着不一样的感觉。它更偏现代,是现代都市的园林,也是人们远离喧嚣,回归宁静的一方天地”。陈湘波认为,除了这层意思之外,游园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雅趣。在游园的过程中去发现美,去见自然,见天地。他希望通过展览让大家静静欣赏一幅作品,感受明月当空,岁月静好。
园林中,花是主角。与此同时,花也是陈湘波绘画世界的重要题材。花能解语,鸟亦知情。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观众可以看到他擅长的荷花、兰花等题材的精品。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他今年创作的《千古幽贞是此花》,是以兰花为主题的作品。笔意简约,意境深邃,活泼灵动,寄托了他对花中君子高洁典雅、刚毅傲骨的赞美。
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有句古话,“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善文者吟诗,旨在言外之味,善乐者赏歌,重在弦外之音,善绘者作画,妙在象外之意。
熟悉陈湘波工笔花鸟画的观众都了解,他的作品有着扎实的功底,从传统中来,生发出自己的风格。他延伸着中国画的本体方式,笔墨细密严整,设色淡雅空灵,以其深厚的造型基础与超凡的色彩感受,形成了朴素、清澈、柔和、自然的个人画风。
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陈湘波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比如,在设色上,他使用重彩,一改当代一部分花鸟画流于程式、设色浓艳匠气的弊端,而是集合多种画法,在传统固有色中融入西洋画法的色彩规律,追求整体色调的对比与协调,所以其作品体现出不同于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意境和氛围。
此次展出的作品《荷·映日》便是他此类风格的典型作品。这件作品重彩设色,却恰到好处,掌握色彩之间的分寸感,颜色在画面中激荡又克制,形成了严谨的结构,如一曲交响乐,鸣奏出华丽的乐章。
陈湘波介绍说,这件作品他前后花了10年的时间来修改,最终达到了他理解的状态。他说:“中国画讲究尽善尽美,这对画家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画家对作品的感受也可以随着时间在改变,但最后总会找到你认为最完美的状态。”
技与艺的完美融合
技与艺,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蕴含的一对核心的相对相生的概念。庄子说“行于万物者,道也”,“能有所艺者,技也。”从古至今,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无不努力把“技”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品格,使自己的作品尽量达到“技艺之至,近乎道矣”的境界。
在陈湘波看来,技术与艺术两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技术层面的提升,需要通过临摹、写生等方式不断去锤炼,提升。但技术并非是艺术探索的终结。如何用自己纯熟的技术,通过作品表现一种精神气质和思想,传递艺术家的观点,这才是艺术世界的最高境界。他认为,技与艺的灵魂是“天人合一”,绘画到了最高的境界,即如古人所言的“物我两忘”。
作为一位扎根传统的艺术家,陈湘波一直认为中国传统艺术是丰富的“宝藏”,蕴含着无尽的养分。“我们对自己的传统和文化要有自信,它经历了沧海桑田的时间考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正是抱持这样的观点,才让陈湘波在传统的“富矿”中,传承中国画的传统笔墨,并上下求索,坚持探索笔墨的无限可能性。
据悉,本次展览作品购藏所得将全部投入“陈湘波艺术公益基金”,用于公益慈善事业。展览将持续至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