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人的记者节心声:?纵路途坎坷,我们不止步

2020-11-08 20:56:36 作者: 时报人的记者

2月27日,跟随负压急救车转运发热人员

疫情期间,我采写了“大别山ICU第一例危重症患者脱机拔管”“ 隔离房里给9个月大的宝宝冲奶粉”“怕防护服受污染,远驰湖北医护人员咽下呕吐物”……;我登上负压急救车报道发烧人员转运;见证山东援鄂医疗队数次出征;零距离体验隔离区一线医务人员的艰辛;跟随采访新冠肺炎康复出院者;见证新冠肺炎康复患者捐献康复血浆……及时报道了疫情防控动态,用情讲述抗疫故事,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在这场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阻击战中,我,也是勇敢的逆行者。

记者的光荣属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国家。不忘初心使命,触摸时代脉搏,强化责任担当,守望公平正义。不惧艰辛,迎风逆行,我们永远在路上!

纵路途坎坷,我不止步

□新时报记者 丁国彬

有幸,我已经做了5年的记者,更幸,5年的时光都在济南时报热线新闻部。这里给予了我成长的肥腴沃土和春风雨露,也就是“无现场不新闻”和“新闻有力,报纸恒温”理念。我想,这也是老一辈时报人传承下来的专业精神和敬业精神。

我至今清楚记得,成为热线见习记者第一天晚上就接到突发线索:一辆轿车冲进荷花路旁的小清河。当我赶到事发现场,深夜10点,寒风里瑟瑟发抖采访完,几次想要返回,却被老师劝阻,“等到车辆被打捞上来,观察车子状况及确定是否有被困人员。作为记者,不能道听途说,要为自己所写的每一个字负责。”一番说教,开始让我真正理解新闻现场和严谨真实的写作,对于一个记者的重要性。

做新闻的道路没有坦途捷径可言。台风中水淹村庄,齐腰深的激流看不见道路,村民乘铲车逃离。而我和同事说服铲车司机,逆行成为第一家进入核心现场的媒体记者,蹚过湍急水流,采访途中协助救出被困98岁老人,做出当天独家且有温度的新闻。

在过去的5年里,温暖泉城的感人故事、胆战心惊的暗访调查、执政为民的阳光监督、迅速出击的全国热点、突发现场的惊心场景、家庭离散的人间悲情……我无一不在接近着现场。“新闻有力,报纸恒温”。尤其在自媒体信息洪流中,更需要记者坚守正直的来路,用温度和力度的基因,奔向真相的去处。

纵路途坎坷,我不止步。

十年,谢谢你丰富我

□新时报记者 柴颖颖

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十年前的春天来到济南时报实习第一天的情景,我们同批次考入的十名记者被当时几大部门的主任分批“领走”,我也正式开始了在济南时报的记者生涯,一眨眼就是十年。

2011年3月,在云南盈江采访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志愿者

从上学起的梦想是当一名语文老师,但毕业后却当了记者,从当初觉得入错行到现在“深陷其中”;从当初梦想着自己可以做一个铁肩担道义的“女侠”,到现在变成了一个既要坚守新闻理想、又要和采访对象斗智斗勇的“全能型选手”;一边觉得干这行真辛苦,一边遇到工作任务时又控制不住要主动加班……

在济南时报这十年里,我“涉足”了大部分口面,热线、城建、三农、教育、交通……采访过的人和事在记忆中已经可以堆满“一箩筐”。一开始,我觉得对某个部门、某个口面就应该“从一而终”,毕竟熟悉某个行业是个漫长的过程,成为一个专家型的记者需要时间,培养采访资源需要时间。但慢慢地我发现,深耕固然很好,但如果不得不面对改变,那我们更要有接受改变和新挑战的勇气和本领,因为每一个行业都有我们未知的领域值得去探索,每一个领域里都会发现有着有趣灵魂的采访对象,每一次这样的采访无疑都是对自己的丰富和提升。

记者这个职业让人舍不得放弃的地方就在于,即使新闻有着“四季歌”,但你也总是会遇到很多的“未知数”,不会完全预料接下来会遇到怎样的新闻事件、怎样的采访对象……

现在,我可以自称是一名“老记者”了,因为很多“95后”已经横空出世。有人说我并不是一个很听话的记者,我理解为表扬与批评参半,但我觉得,记者还是要有原则、有骨气的,当“软柿子”是成不了好记者的。

说实话,虽然也被选题、加班、任务虐过千百遍,但内心里却依然热爱着这个职业。十年的时间里,我见过新闻事件里的世间百态,见过强者的软弱无助和弱者的愤然抗争,脚下沾满过泥土,心中也有着温情和力量。不可否认,记者这个职业增长了我的阅历,也丰富了我的人生,磨平了我有些偏激的观点,让我能够真实而丰富地感受这个大千世界。在这个记者节,我也很想对济南时报说一声:谢谢你,让我与你相伴了十年的时光,让我在时光里不断丰富和成长。

曾经开玩笑说,以前希望从事一个可以天天和文字相伴的职业,现在真的实现了,因为只要想写就有写不完的稿子……没有新媒体,只有全新的媒体,媒体传播方式可能会更新迭代,但新闻人手中的笔不能停。传说一位媒体界的“男神”曾经说过:不能糊弄每一篇稿子,因为每一篇都署着你自己的名字,我们得对得起自己的名字。

七年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