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奔跑数万公里,自掏腰包成立保护协会……为留住“长江微笑天使”,他们努力奔跑|电讯人物

2021-04-22 08:58:00 作者: 沿江奔跑数万

那是最美好的记忆。然而,这种景象现在再也寻觅不到了。第二天,杨百昌匆匆来到中科院水生所,找到纪录片里接受采访的专家王丁。

面对杨百昌的来访,王丁觉得有些奇怪:一位生产压缩机的老板怎么想到保护江豚了?出于礼节,他还是带着杨百昌参观白鱀豚馆,并介绍了江豚保护的进展和困难。

杨百昌听闻后表示,愿意长期为保护江豚“做点什么”。于是,王丁就向他引荐了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杨百昌当场承诺,每年组织公司员工为基金会募捐20万元资金。

2018年11月13日,中科院 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饲养员对江豚进行医疗护理训练。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014年初,杨百昌找到在黄石的全国人大代表李莉,希望她将保护江豚的呼声带到全国两会上。李莉的建议引起国家部委的重视。2014年10月,原农业部发文将本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江豚,按照一级的保护要求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国家的重视更坚定了杨百昌的信心,但他也认识到,保护江豚更为重要的是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这一次,杨百昌想到了企业一直赞助过的“黄石长跑队”。这群由退休职工为主的长跑爱好者,其中不乏70多岁高龄的爹爹婆婆。虽然没有参与长跑,但同样酷爱运动的杨百昌也由此成为他们的“跑友”。

1943年出生的熊忠武是长跑队的带头人,他听闻杨百昌的心思后,提出组织“为江豚来奔跑”活动,沿长江中游顺流而下,特别是在江豚主要栖息地和常出没江段,通过志愿者接力的方式,动员更多的群众为拯救江豚来奔走宣传。

2013年11月17日,在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的支持下,长跑队从黄石江滩公园鸣枪出发。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途经长江中游和下游的6个省份、15个城市、7个豚类保护区,行程3800多公里,4000多人自发参与到此次江豚公益长跑活动。“为江豚奔跑”成为新闻热词,在长江沿线许多人的朋友圈里“刷屏”。

2013年11月30日,志愿者在汉口江滩举行的“为江豚来奔跑”接力长跑活动中。新华社记者郝同前摄

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也给杨百昌和他的跑友们许多启发。由熊忠武担任秘书长的黄石长跑协会选出20多名“保护江豚发烧友”,组成“黄石江豚长跑队”。由杨百昌担任顾问,熊忠武担任队长。

接下来的每年夏秋季节,“黄石江豚长跑队”的跑友们都会在宜昌到上海之间的长江城市奋力奔跑。每到一处,大家都会齐唱《江豚之歌》。“生命长江,为江豚奔跑。”激情高昂的歌声回荡在长江岸边。

“这一路跑来,发现很多人关注长江生态、关注江豚,但也看到不少令人痛心的污染行为。”于是,熊忠武给长跑队增加了一项职责——巡江。在不跑步的日子里,他会不定期组织队员巡江。“说是去寻找江豚,其实更多的是去发现排污点。”

2013年11月30日,志愿者在汉口江滩举行的“为江豚来奔跑”接力长跑活动中。新华社记者郝同前摄

巡江队伍越聚越多。杨百昌利用黄石企业家协会主席的身份,将“跑友朋友圈”越做越大。2018年,他带领企业家捐款15万元,在黄石广场路英才学校建立“守护江豚示范学校”,开展江豚保护宣传教育。当年5月开始,江豚长跑队的每次巡江活动,都有老师和学生主动报名参加。

如今,在长江黄石至黄梅段,总可以看见一支老中青少组成的巡护队伍,沿着江堤,迎着江风,顺江而下,一边观测江豚活动情况,一边查看是否有非法捕捞行为,并劝阻在江豚活跃区域垂钓的市民。

渔二代与他的船友们

“我们是生活在长江上的人,跟生活在长江上的江豚一样,他们是我们的同伴,是我们的亲人”

清明过后,一艘挂着“嘉鱼县江豚保护协会”红旗的旧货船常常出现在长江咸宁段江面上。船头,一名男子正手持望远镜“搜索”江面。

一头不羁的长发、全身黑色的装扮。他叫赵世锦,户籍在嘉鱼县陆溪镇,但他生在船上,长在船上,祖辈都过着“一条船就是一个家”的渔民生活,从14岁起就跟随父母四处捕鱼为生,是一位地道的渔民。

3月10日,嘉鱼县江豚保护协会会长赵世锦正在用望远镜“搜索”江面上的情况。本报记者王自宸摄

“小时候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长江江豚,因为长得肥胖,所以又叫它江猪。”赵世锦说,江豚肤色偏灰,跟白鱀豚比起来“有点丑”,小时候大人经常拿江豚吓唬自己,“不听话就把你拿去喂江猪”。

赵世锦告诉记者,江豚的肉质并不美味,但体脂厚。在那个“油水”短缺的年代,渔民偶尔捞到受伤或死亡江豚时,就拿回家“榨成油”做菜或者点灯。

如果不是因为父亲参与过一次长江科学调查,赵世锦可能像其他渔民一样,在织网、捕鱼、卖鱼的生活中“循环”。

据赵世锦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父亲赵继武偶然机会结识了一名中科院水生所专家,后协助专家为白鱀豚“淇淇”寻找配偶。“虽然干的还是像捕鱼一样的工作,但在和专家朝夕相处中,父亲意识到保护长江生物的重要性。”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里的江豚(2018年6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父亲曾多次跟我讲,我们是生活在长江上的人,跟生活在长江上的江豚一样,他们是我们的同伴,是我们的亲人。”赵世锦说,机缘巧合下,1999年,中科院水生所专家也找到他。他先后协助专家驯养过5头江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