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奔跑数万公里,自掏腰包成立保护协会……为留住“长江微笑天使”,他们努力奔跑|电讯人物

2021-04-22 08:58:00 作者: 沿江奔跑数万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这个日子提醒我们要保护地球,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

长江上有群“微笑天使”——长江江豚。它们的嘴巴有一定弧度,犹如一张笑脸。它们在长江生活了成千上万年,是长江生态健康的“晴雨表”。然而,近些年,江豚的生存状态恶化,数量下降明显

为了留住长江“微笑天使”,有人持续捐款20多年,有人沿江奔跑数万公里,还有人自掏腰包成立江豚保护协会……他们的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做法不同,可能互相并不认识,但有着共同的牵挂

首发: 4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成风化人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徐海波、王自宸

在长江上住着一群“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以下简称“江豚”)。它们的嘴巴有一定弧度,犹如一张笑脸。它们在长江上生活了成千上万年,是长江生态健康的“晴雨表”。然而,近些年,江豚的生存状态恶化,数量下降明显。

江豚天生一副“微笑”的表情。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为了留住长江“微笑天使”,有人持续捐款20多年,有人沿江奔跑数万公里,还有人自掏腰包成立江豚保护协会……他们的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做法不同,可能互相并不认识,但有着共同的牵挂。

神秘汇款者与他的会友们

“淇淇与爱淇”的故事传遍了世界各地,汇款单雪片般地飞往江城

1997年,刚成立不久的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收到一笔神秘的汇款。汇款金额不多,10元钱,汇款单留言上写着,希望提供更多“淇淇”的资料,署名“爱淇”。

“淇淇”是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鱀豚,生活在武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内。它是1980年1月由渔民在洞庭湖捕获的,当时受伤严重。中科院水生所连夜用车把它接到武汉,科研人员为“淇淇”请来外科医生、兽医,一天24小时守候,“淇淇”挺过了劫难。

孤独的白鱀豚“淇淇”。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白鱀豚是我国长江所独有的淡水鲸类,有“水中活化石”之称。当时,白鱀豚仅存不到100头,濒临灭绝。1996年12月,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白鱀豚、江豚等水生动物的保护、研究工作。

此后,来自“爱淇”的捐款从未间断过,每年基金会的记录中总会有“爱淇”的名字。

3年后的2000年2月,“爱淇”终于露面,他来到武汉看望牵挂已久的“淇淇”。原来,他是来自贵州山区的年轻小伙姜飒。1997年,正在部队服役的姜飒从新闻报道中得知“淇淇”,于是从部队津贴中拿出10元钱捐给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1998年退伍后,他回到家乡贵阳,在一家建筑企业上班,但依然默默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里的江豚(2018年6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第一次见到“淇淇”,姜飒很激动,他给“淇淇”带来了一根红带子,祝福“淇淇”健康长寿。他还在白鱀豚馆留言簿上留言:“淇淇平安”。

然而,2002年7月14日,一个星期日的清晨,“淇淇”毫无征兆地沉睡在了池底。研究人员立即下水急救,发现“淇淇”已经没有了生命特征。当时白鱀豚馆的科研人员都哭了,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说,他曾一度不敢面对“淇淇”曾经生活过的水池。

“爱淇”知道了这个消息也很悲伤。但他的捐款未断,并将捐款从每月10元提高到30元。本来为“淇淇”建造的白鱀豚馆也住进了4头江豚。30元钱,刚好是一头江豚一天的伙食费。2020年,“爱淇”再次提高捐款标准,按每月50元,一次性向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捐赠了600元。

小江豚和母亲在一起(2018年6月2日摄)。新华社发(中科院 水生生物研究所供图)

“淇淇与爱淇”的故事传遍了世界各地,汇款单雪片般地飞往江城。

因为一条电视新闻,山东济南自来水公司职工景义哲连续向基金会捐款20多年。平时很节俭的他每年捐款都达数百元。他说:“就想为白鱀豚和江豚改善伙食。”

家在上海的残疾人陈婷没有稳定的工作,她从为数不多的残疾人补贴中挤出一部分,寄给从未见过的江豚。她说,自己能力有限,但参与公益义不容辞。

64岁的医院退休职工徐青,20世纪90年代起就带着上幼儿园的儿子来基金会捐款,如今每年带着上小学的孙子来“献爱心”。她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长江大保护,需要一代代传承。”

民营企业家和他的跑友们

“为江豚奔跑”成为新闻热词,在长江沿线许多人的朋友圈里“刷屏”

2013年1月,春寒料峭。黄石东贝集团董事长杨百昌作为湖北省人大代表,正在武汉参加省人大会议。休会期间,他在宾馆看电视,无意中,一期关于江豚面临危机的纪录片深深吸引了他。

节目中说,在长江上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鱀豚已经因人类破坏而功能性灭绝,而它唯一的近亲江豚正面临着如它一样的命运。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里的江豚(2018年6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杨百昌被深深地触动了。脑海里满满都是儿时的记忆:三五成群的孩子坐在长江岸边,突然,一种头部钝圆、体形流畅,嘴部线条呈现一种憨态可掬“微笑”的动物在江水中翻腾、跳跃。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喊起来“江猪”“这里也有两只江猪”“还有这里”……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