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一名特斯拉车主身穿“刹车失灵”字样的T恤站上车顶维权,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此后,特斯拉首次提供事故发生前的数据,又引起了网上新一波争论。持续发酵的特斯拉“刹车失灵”纷争,真相究竟如何?给智能汽车行业带来了哪些思考?未来,我们该如何与智能汽车相处?
张女士:从“少女心”车迷 到过激维权车主
“特斯拉刹车失灵,特斯拉刹车失灵!”
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河南车主张女士爬上车顶,大闹特斯拉展台,最终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行政拘留五天。拘留期结束之后,看看新闻Knews记者在上海的一家酒店内,见到了疲惫不堪的张女士。
打开手机,展示一年多前购买的进口版特斯拉Model 3,张女士看上去仍是充满喜爱。“这是我出事前几天在洗车的照片,这个车牌架上贴的都是钻,前后都有。里面显示屏下面,包括中控,我都给它贴了水晶的膜,怕它划伤。真的很喜欢,就像养自己的宠物一样。”
精心呵护的白色特斯拉,如今已经被粉刷上了“刹车失灵”的红色大字,醒目、刺眼。是什么让一个充满“少女心”的车迷,变成了行为过激的维权车主?
事情要追溯到今年的2月21日。当天,张女士的父亲驾车,车上坐着张女士,张女士的母亲,以及张女士1岁的小侄女。车辆从河南安阳市郊返回城区途中,在341国道上与前车发生追尾,张女士父母受伤。
张女士回忆道:“当时前面有红绿灯,有车在等,然后(我父亲)就松开油门,就要去踩那个刹车,然后踩的时候就发现,刹车已经起不到作用。我父亲就是回忆,当时就踩了一下,然后又踩了一下,紧接着就踩死,它是没有任何反应的。我爸爸今年52岁,然后他有35年的驾龄,并且在我爸爸35年的驾龄当中,没有发生过交通事故。”
张女士一家认为,是特斯拉刹车失灵导致了这起交通事故。他们前往郑州的特斯拉直营店索要说法,但是,争执、僵持了两个月,张女士始终没有得到令她满意的答复,也没能拿到事发前的行车数据。
在接受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采访时,张女士叹了一口气,“我觉得我维权到现在,事故本身给我带来的影响并不大,因为我的车辆我买的也是全险,是特斯拉对我这种态度,其实让我就是还觉得自己维权挺艰难的。我曾经那么坚定选择过的品牌,让我变成了一个过激的维权车主,真的是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特斯拉:行车数据陷入“罗生门”
特斯拉方面拒绝了看看新闻Knews的采访,但在给看看新闻Knews记者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张女士的车辆在发生事故前的30分钟内,有超过40次刹车的记录,制动系统均正常介入工作并降低了车速。
4月22日,在张女士因过激维权行为被行政拘留期间,特斯拉对外界公布了事故发生前1分钟数据。
特斯拉提供的数据显示,在驾驶员最后一次踩下制动踏板时,车辆时速为118.5千米每小时。在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后的2.7秒内,最大制动主缸压力为45.9bar,之后驾驶员加大踩下制动踏板的幅度,制动主缸压力达到了92.7bar,紧接着前撞预警及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启动并发挥了作用,减轻了碰撞的幅度,最大制动主缸压力达到140.7bar。ABS作用之后的1.8秒,系统记录了碰撞的发生。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后,车速持续降低,发生碰撞前,车速降低至48.5千米每小时。
这些数据该如何解读?根据特斯拉提供的文字描述,张女士的车辆在事故前“以较高速度行驶”,“驾驶员开始踩下制动踏板力度较轻”,加重力度后,“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启动并发挥了作用”,“ 减轻了碰撞的冲击力”。
但张女士不认同这样的说法:“当时踩的时候就发现,刹车已经起不到作用。我父亲就是回忆,当时就踩了一下,然后又踩了一下,紧接着就踩死,它是没有任何反应的。”
张女士说,特斯拉这次公开发布的数据,与2月27日特斯拉郑州福塔店负责人张经理口头播报的数据,也存在着细节出入。当时特斯拉郑州福塔店负责人张经理明确播报了一条数据:“27秒59分秒,激活了车辆稳定程序。”但是,在特斯拉4月22号下午提供的数据中,隐去了这条数据。“我们就觉得他们给我们提供的数据,是它筛选过的数据,并不是原始的数据。”张女士表示。
数据公开发布后,社会上的不少智能车爱好者、专家和相关人士,在连续一周内都试图进行各种分析解读,但至今无法得到一个基本共识和较为明确的结论。原因之一,就是核心数据不全。
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殷承良在接受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它这个数据并不是特别全,老实说我们没有办法做出非常精准的判断。”
博世工程技术中国区电子稳定系统标定工程师罗新雨表示:“最重要的就是它缺失了几个关键的,可以让我们分析得更透彻的信号,它并没有公布iBooster的工作状态,它没有公布踏板的行程。”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熊璐教授同样表示:“看不到过程中踏板的情况,制动踏板、油门踏板的情况,以及更详细的一些信号的情况,也看不到我们制动系统内部的信号情况,这些都没有。”
专家表示,由于缺乏核心数据,尚无法解析事故发生的全貌。而就算拿到了全部的数据,检测机构也只能通过分析数据,找到可能的原因,拿不到底层代码,就无法对事故发生原因一锤定音。而国际上,现在还没有出台针对带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汽车检测的标准规范。
“现在国内还没有这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的相应的测试标准和法规,我们这个试验标准都还没有,那更谈不上我来依据这个标准做的测试和测试设备了。”熊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