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端午粽香飘

2021-06-12 14:02:17 作者: 最忆端午粽香

□ 古子木

有些年头了,我的端午节都是在城里度过。前些年单位还有发粽子的福利,多少有点节日的味道,这些年,粽子不发了,只通知端午节放假一天,连双休三天假。

在我的老家,端午节是初四这一天。这是男女老少人人有份的佳节。我记得有一年,不到十岁的光景吧,一大早,外婆就喊我去新娘家“系节”。我屁颠屁颠地跑到石门楼的那栋老屋里,簇拥着等新娘“系节”。新娘是去年嫁到我们村庄的,有个如大地般朴实的名字:岩花。按辈分,我得尊称新娘为“岩花婆”,但我们都不那么称呼,直接喊“新娘”。新娘也不介意,按顺序给前来系节的每一个人手腕、小腿系上红色毛线,小孩还能领到两颗甜甜的糖果,开开心心地回家。

数十年后的今天,在泉州城里的商品房中,母亲讲述系节的习俗细节,扎手腕、小腿用的是红色毛线,也有人用头发绳替代,娘家经济好点的,讲究的,就送花线,红、黄、蓝、绿、紫五色,很是夺目。女孩扎手腕上,预示长大了做女红心灵手巧,男孩扎小腿上,预示长大了脚底有力、爬树利索。在我们那,男孩如果不会爬树,会被认为是“冇用”(没出息的意思)。

不只小孩系节,大人、老人也参与,连八十多岁的老奶奶也上门找新娘系节。因为系节还有个象征意义,就是系了节能长记性,小孩记性好就变成聪明会读书,老人有记性不会落东西。所以,有嫁女的娘家,一定要提前备足系节的红线。妈妈告诉说,妹妹出嫁的那年,因为妹夫村子人口多,她就提前准备了足够多的花线。

有新嫁女的,这期间还要“送节”,由娘家于节前给女儿送粽子、毛巾、扇子、香袋等物,由新媳妇分赠家中老小,连送三年。相应地,女婿则要给岳父、岳母送“节鱼”,一般为黄瓜鱼,越大礼越重,意为“黄金有余”。

小孩快乐,大人自然不轻闲。一大早,母亲就要张罗着做一桌好吃的佳肴,供上粽子,名曰“请节”。请节要赶早,天没亮就得开始忙碌,若待到日头爬上山冈还没请节,会被视为对先祖的不敬,这户人家就会被族中长辈数落、呵斥。因此,左邻右舍往往在五月初三这一天就包好了粽子,准备好请节的菜肴。

一家人围在一起包粽子的热闹场景,是小孩最盼望的快乐时光。记忆中,粽子的种类就两种,一种叫白粽,用赤豆碾成粉末,搓成圆圆的如汤圆般大小的馅儿,包裹在糯米粒中;一种叫豆粽,就是在糯米里均匀洒上赤豆,拌匀了舀起包裹。

形状上,以棱角分明的四角粽为主,寓意做人要四平八稳,财运四通八达。还有火炬粽,外形像长尾雀,本地话叫“达咪哥”“长尾鸽”,尖而长,最受小孩喜欢,有拿在手上奔跑嬉闹的,有系在脖子上东奔西窜的,还可以当驳壳枪玩杀敌游戏,没嬉闹个够,通常都舍不得吃掉。大人包这种粽子有别的用途,说是用来顶田墈,田墈不倒塌。还有一种矩形的粽子,厚实、沉甸甸的,叫扁担粽,用竹箬包裹,端午节期间也一定要包,家中男劳力吃了,寓意会担担(挑担子有力气),能承担家中重担。

请节后,家家户户还要在厝门、仓门、窗门、房门分别插上艾蒿和菖蒲,艾为旗,蒲为剑,以辟邪。同时还在屋子各角落、厨房、厅堂洒遍蒸粽子的汤水,喝雄黄酒,以驱邪、袪病。这样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一晃,外婆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十年了,母亲也一年年变老了。我离开老家后,端午节几乎都不在老家过。但心里滋长的记忆,并不随着岁月的远离而消逝。

来源:闽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