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字介夫,也称石斋,汉人,家乡四川新都,是明朝年间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善文书且其子是著名文学家杨慎。杨廷和一共辅佐过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个皇帝,在大礼仪事件上由于与世宗意见向左,最终辞官回乡,于71岁时病逝故里。杨廷和年少成名,自小便才华尽显,第一次乡试中举时年仅十二。古时候的晚上分成五个更,两个小时为一更,且以前的秋天一季度三个月被称作三秋,初期七月孟秋,中期八月仲秋,晚期九月季秋。有传言说,杨廷和七岁时,有一次父亲与宾客一同对饮畅聊,不知不觉夜深了。此时有一个客人说到一更了,另一个客人说已到半夜,还有一个客人则认为五更已过去一半了。他父亲便出了一上联: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可惜谁也没能接下联,此时在一旁的杨廷和随口说: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引得众人惊叹。
据悉,杨廷和在朝廷执政时,长弟任京城公卿,二弟任地区大官,其余众弟也都身兼要职,其子杨慎高中状元,众人前去贺喜,谁知杨廷和竟眉头紧锁,极为不安,众人问之,他说:“有一个说法即傀儡场,家族气数有限,起初全家出动,我们耗尽了杨家气数,以后就会尽剩些傀儡了。这不是我们家的荣幸,而是我正在担忧的事。”果然到后来,他的话应验了。杨廷和掌朝期间,为人善政,是一代首辅,对于当世做出了极大的政治贡献。
杨廷和,是明朝年间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善文书且其子是著名文学家杨慎。杨廷和一共辅佐过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个皇帝,一度权倾朝野,甚至在世宗上任前执掌朝纲三十余日,后来由于在大礼仪事件上与世宗意见向左,最终辞官回乡,以庶人身份下葬。然而历史上另外一名赫赫有名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也是明朝年间的大臣,那么二人之间有什么异同,谁的地位更高呢?张居正,生于1525年,也为汉民族,祖籍安徽,生于湖广江陵,因而得名张江陵,为明代中后期政治改革家,辅助万历帝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万历新政。张居正与杨廷和一样,都是少年时期便才华尽显,12岁时中秀才,16岁中举,23岁中进士,后逐步进入内阁,万历皇帝上任后,张居正取代高拱成为首辅。由于当时皇帝年幼,因此由张居正一手执掌朝政。
张居正任首辅大臣年间,推行多项举措实施改革,例如“一条鞭法”简化税务制度,增加财政收入;军事方面,派多个大将驻守边疆,平定叛乱;官吏治理上实名考核等等。其一系列举措使全国上下朝廷内外,饶有秩序。相比较杨廷和与张居正的功绩与历史地位,两人都是极其杰出的首辅大臣,然而历史上的评通常认为张居正要高于杨廷和。张居正开创的万历新政复兴了大明王朝,延缓了其灭亡进程。权力上看,二人的鼎盛时期,张居正要大于杨廷和,不过这与皇帝也紧密相连。然而从另一个方面看,张居正得罪了朝廷百官,反而是杨廷和更得到官员尊重。
杨延和是明朝有名的贤臣,他才识过人,被称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大明王朝,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虽然在年迈之际受到了屈辱,但是在死后还是得到了应有的哀荣。那么杨延和墓在哪里呢?杨延和墓在成都的新都区西门外,而他的儿子杨慎的墓就在离他不远处。这两人都是因为议大礼得罪了世宗,只是杨慎受到的处罚更加严重,被贬职充军去了云南。杨延和一生为明王朝付出良多,最后却换来了这样的结局,印证了那一句伴君如伴虎的格言。
杨延和进入朝廷时,明王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社会危机不断。尽管如此,明王朝还是一直保持着正统的位置,并没有叛乱行为,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不断有学识高超的人对这个国家进行改革,稳定民心。杨延和就是其一。杨延和少有才学,在十九岁时就中了进士。之后他一直在官场浮浮沉沉,曾一度做到了户部尚书、大学士等职位。在李东阳退隐后,他成为了首辅大臣。紧接着,他迎来了武宗的驾崩和世宗的登基。世宗登基后曾想要封他为伯爵和太傅,但是他拒绝了。后来,他因为议大礼而得罪了原先优待他的世宗,被革除了所有职务,成为了一个平民。在嘉靖八年的时候,他以七十一的高龄病逝,病逝后的杨延和被追封为太保,并赐谥号为文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