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一首山水名作,云水逍遥自由,暗含诗人坦荡淡薄的情怀

2020-09-19 11:24:15 作者: 白居易一首山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出生在乱世年代,他的父亲为躲避战乱,将一家子人都送去了宿州符离,所以尽管生在乱世,他还是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童年。白居易少年聪颖,学习又十分的刻苦,因为太努力,年纪轻轻就白了头,十六岁初游长安,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名满长安。每一个读书人最初都希望自己能在官场上大展身手,白居易亦是,但见惯了官场的争斗之后,他心中的幻想,也就破灭了。

被贬江州司马,应该白居易最为人熟悉的经历,毕竟那一首《琵琶行》,流传千古,“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引人动容。然而白居易在江州时虽不得志,在思想上却大有改变,大体上是能够恬然自处的。他常常与当地的僧人交流,也曾在庐山上建一间草堂,被贬江州司马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想要兼济天下,而此后,他仍然关心百姓,只是多了“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

公元825年,白居易担任苏州刺史,这时候他已经有五十三岁了,江州司马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他越发觉得政治生活过于纷扰,尤其当今的职务,政务是真的繁忙和冗杂。济世的抱负少了许多,常常觉得很不自由,面对着闲适的白云泉水,不仅产生了羡慕之情。这时候他心中最希望的,应该是早日摆脱这烦人的俗物,过上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生活。诗人越想越有这样的冲动,便写下了他的一首山水名作《白云泉》,暗含白居易坦荡淡薄的情怀。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太平山上流淌着的白云泉,泉水清澈可人,白云自由自在的在天上舒卷,泉水自在从容的奔涌着。开头两句描写的,就是吴中的山水美景,那奇山丽水,秀丽的风景,便是吴中风景的精华。天平山在苏州往西南二十里,有“吴中第一山”、“江南胜境”的美称,海拔两百多米,山势陡峭。然而在诗人眼中,这样的名山胜水变为了白云飘飘,泉水自流,好一幅自在悠闲的景色。

没有描写太平山的陡峭和险峻,也没有刻意的描绘白云泉的清澈,却着笔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意境。白云的淡薄和坦荡,泉水的悠闲雅致,在诗的前两句都能够看出来,连用了两个“自”,强调云水的逍遥子油,自在悠闲。而在这样的景色描写之中,是诗人移情注景,“云自无心水自闲”,不但是白云的状态,还是诗人自身情感的真实写照。

“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云泉啊,这般的悠闲自在不好吗?何必要奔涌到那人世间,给那原本就纷扰的时间,再增添波澜呢?白云泉真的能够听懂诗人的问句吗?我看未必,诗人也许是在问自己,而不是那“无心”的白云和泉水。俗务缠身,好不容易有短暂的空闲,在山中游玩,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诗人还是要回到纷扰的尘世中,看着白云泉的流水也向山下涌去,便生出了这样的感叹。

在结尾的两句中,诗人流露出了想要摆脱俗世的愿望,这是诗人后期的思想: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白云和泉水虽“无心”,却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点缀着诗人的情感,以山水的悠闲比喻自己闲适的心情,意蕴深远。这一首七绝简单自在,就像是一幅明快的淡墨山水图,在后人的心中描绘了一个不一样的白居易。想必诗人对人世间的纷纷扰扰实在厌烦,不然有“云自无心水自闲”的描写,也不会有结尾两句的发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