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高力士的运作之下,唐玄宗在华清宫接见了杨玉环,要看看这个女子真实面貌如何。按说,杨玉环嫁给李瑁是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而此时是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既然杨玉环当唐玄宗儿媳已经五年了,他怎么会不知道杨玉环长什么样子呢?的确有这个可能性。首先,就礼法而言,皇子纳妃,皇帝不一定要到场,也就是说唐玄宗在李瑁大婚各个环节中可能都未参与。其次,每逢元日拜贺等节日活动,杨玉环可能随丈夫进宫见过唐玄宗,但那是集体活动,而且是大场合,大殿之上,唐玄宗即便见过杨玉环也是匆匆一面,且有可能是远距离。所以要想深入了解某人,尤其要了解其为人、性格,必须要单独安排见面。唐玄宗一生心思缜密,不会贸然接受一个不知底细、不知其秉性的女性。
《长恨传》记载说唐玄宗看到杨玉环如此美貌,龙心大悦,还特地令人奏起《霓裳羽衣曲》,这大概带点考试的意味在里面,因为唐玄宗很看重女性的舞蹈才华嘛。此情此景之下,估计杨玉环也一定少不了翩翩起舞吧。这个曲子配上舞蹈,据说飘飘然有仙气。这一年唐玄宗五十六岁,杨玉环二十二岁,二人年龄差距很大。唐玄宗对杨玉环可谓一见倾心,还赠送首饰作为定情物。至于杨玉环的心理,史料没有任何记载。想必她刚接到赴华清宫的谕旨之时一定十分震惊,心情估计也是很复杂的——皇帝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自己正风华正茂,而且和丈夫年龄相仿,更何况她和皇帝还有那一层众所周知的关系,所以她当时的顾虑应该是很多的。但是唐玄宗多才多艺,性格外向活泼,很有生活情趣,一句话,有女人缘,更何况皇帝的命令无人敢违抗,必须接受。所以此次见面,杨玉环的心情大概是惶恐、不得不接受,再加一点点憧憬吧。
唐玄宗决心要将杨玉环纳入宫中。当然,最大的障碍就是寿王李瑁。对于李瑁来说,这几年的重磅打击可谓接二连三。首先是母亲武惠妃去世,然后是母亲和自己所希冀的太子之位被李亨半路夺走,现在自己的王妃眼看又保不住。李瑁性格温厚,不是那种咄咄逼人之人,也懂得保护自己。父亲和母亲都很强势,现在母亲已经去世,父亲又对诸位皇子充满戒心,三位皇子之死可谓殷鉴不远,假如有所反抗,父亲一定会认为自己是对没当上太子不满而借此发难。所以对于李瑁来说,他只有默默地接受。李瑁后来的生活可谓小心翼翼,波澜不惊,于唐代宗时期得以寿终正寝。唐玄宗为了掩人耳目,让杨玉环以为唐玄宗的母亲窦太后追福为理由出家为女道士。时间大约是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年初。《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很多史料都是这么记载的。唯独《旧唐书》不一样,它说:“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见。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既进见,玄宗大悦。”这里值得注意的有两点:第一,它对杨玉环曾是寿王妃一事避而不谈;第二,它强调杨玉环见唐玄宗时已经是女道士。这就与其他史料不符,原因何在?
《旧唐书》是五代时写成,人们批评它说文笔不好,史料拣选不精,行文中甚至出现把唐朝皇帝叫作“今上”的情况,也就是说写的时候比较粗糙,大段摘抄唐代史料原文,没有加以仔细的选择。但是这个缺点同时也是优点,因为它能保留很多唐代史料的原貌。我认为上述那段记载就是唐代官方史料的原貌。官方史料忌讳说杨玉环曾是寿王妃,所以闭口不谈。而强调杨玉环初见唐玄宗时就已是女道士,也是为了掩人耳目,让大家以为杨玉环是先出家离开了寿王李瑁,然后才见到了唐玄宗。还有个事情也是例证,杨玉环幼年时父亲杨玄琰就去世了,她是被叔父杨玄璬养大的,但是当杨玉环入宫当了唐玄宗妃子后,唐玄宗只追赠其父亲的官职,对杨玄璬却没有丝毫的赏赐。个中缘由还是为了搪塞众人,因为以前在给寿王李瑁娶妻时唐玄宗曾发布《册寿王杨妃文》,里面已经将杨玉环称为“杨玄璬长女”,所以假如再给杨玄璬赏赐,就等于告诉大家这位新皇妃就是原先的寿王妃。至于官方为何大费周章篡改事实,想必也是基于以下原因:首先,在那个没有报纸没有网络的时代,不明情况的人很容易被各种混乱信息混淆视听,所以编出一套官方的说辞,至少这样可以隐瞒住一部分世人;其次,皇帝还要考虑史书会怎么评价这件事,至少让后世人对此事不明就里。当然,他这个隐瞒并不算成功,否则我们是怎么知道这层关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