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6年级的孩子会做什么?
普通的孩子在上学,玩游戏,吃零食,看电视。
那些不普通的孩子在干什么?
昆明的神童陈灵石在研究基因研究癌症的治疗方法。
因为这个研究获得了第 34 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学组三等奖研究项目。
该项目是对引发癌症关键突变基因 C10orf67的研究,对 C10orf67 在结直肠癌中的功能解析,有望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
(作为理科生的我看到这些字都感到头大,看来这位小朋友是真的神童了。)
有人说,这一研究涉及到了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动物模型和临床样本分析等领域或手段。
或许正是因为这项研究的重要成果,人们开始对这位“神童”有些些怀疑。
要知道,即使医学类的本科生面对这个课题都完全束手无策,而它竟被小学生几个月的时间就解决了。
人们好奇这位天才是怎么做时间管理的。果然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这位陈同学,在项目研究的第一天,还不知道基因是什么。
第四天就已经完全掌握了基因,好还迅速的找到了关键突变基因C10orf67。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顺利的把整个项目做完,而论文里通篇充斥着生物学医学等专业知识词汇。
从陈同学的实验笔记了,网友发现了猫腻。
上海三甲医院的医生说,这种项目一般都是由医学博士最少需要2年才能完成。
纸包不住火,很快,大赛组织者说要严查到底。
孩子爸爸不得不在网上发了道歉信。
原来,这位“神童”的爸爸和妈妈都是博士,还都是研究肿瘤的。
孩子的父亲是昆明肿瘤信号转导研究组负责人陈勇彬博士和,孩子的母亲是肿瘤信号转导研究组杨翠萍博士。
孩子父亲的道歉信可以总结为:我家孩子有这个研究的氛围,我只是帮他帮的有点多了。
你看,“医学神童”就是这样产生的。
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小学组三等奖的项目研究成果如此之高,不敢想象那些二等奖和一等奖又是怎么的高度。
不知里面有没有猫腻?
果然,当陈同学的事情尘埃落定的时候,又爆出,第33届的小学组三等奖可能也有问题。
这两位小学生一个是五年级一个是三年级,他们的研究课题是喝茶可以抗癌。证明绿茶提取物儿茶酚EGCG有一定的抗肿瘤效果。
而这个证明过程,需要解剖小白鼠。
这是两个孩子提供的研究照片,他们分别为1-对照组、2-EGCG、3-阿霉素,并摆出三组的裸鼠及摘取的肿瘤照片。
小学生竟有如此胆量解剖小白鼠还做研究?
到现在为止,这件事情还没有任何人做出回应。
我们喜欢造神,也喜欢毁神。比起神,我们更喜欢神童。
神童身上有一种魔力,他们拥有高高在上的智商,年纪轻轻取得了同龄人甚至成年人根本无法达到的成就。
不可否认,世上的确有神童存在,前有蒋方舟,现在有女童诗人姜二嫚。
我们来感受一下姜二嫚的一首诗。
光
晚上,
我打着手电筒散步
累了就拿它当拐杖
就像拄着一束光
还有研究数学的年仅 15 岁的"小小科学家"谈方琳,她的研究成果是"菲波那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
可还有一部分“神童”往往最后成了伤仲永。
张炘炀2岁识千字,用了2年的时间学完小学课程,9岁跳级读高三,10岁上大学13岁读硕士。
他13岁前的人生简直开挂,可因为年纪小,和同学交流,在加上缺乏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以及父母全程陪伴等因素。
张同学花了8年才博士毕业,然后关于他的新闻完全消失了。
如果说,张炘炀完成了学业还算好的,那些屡屡新闻报道学生和家长有纷争有矛盾甚至造成伤害事件的也大有人在。
你看,这是“神童”的毁灭过程。
可神童还在大量产生。近期比较热的神童,据她父亲讲,她写诗的速度,其实就是她打字的速度。
岑某某简介上写着:一天能作词300首、诗2000首、写15000字小说。
岑某的父亲说,女儿的作品都是以灵感即兴发挥的。
据参加过女孩演讲的人称,这个小女孩演讲时一派成功学大师的做派,让人觉得少年老成。
不可否认神童的产生和毁灭都有父母的存在和作用。
而这些神童的父母,往往都是急功近利的,他们想要孩子超捷径走快一点,快一点学业有成,快一点功成名就,快一点光宗耀祖。
无疑,这不是父母的正确打开方式。
那如何正确的父母打开方式是怎样的呢?
1,慢下来,不要急
快一点,快一点,在这个信息大爆发的时代,晚一秒钟就意味着机会尽失。
我们想快一点成功,想要最直接的快乐,可也慢慢的失去了中心。
而那些慢下来的人在不经意间发出耀眼的光芒。
被人广知的“延迟性满足”就是慢下来的例子。
科学家找来一群小孩,说:20分钟后再吃糖的小朋友会有更大的奖励。
在后来的日子,科学家跟踪和对比了一开始立马吃糖的和20分钟后再吃的孩子。
结果,那些选择延迟性满足的孩子成就更大。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你如果把这个过程变成一步到位,第一不大可能,第二必然会有恶果。
慢下来,不要急,沉住气,学会放手,让孩子去找寻。
自我驱动的孩子比那些外部驱动的孩子更懂得自己想要怎么的生活和人生。
2,家长不要固执地以为我的好,就是孩子的好。
看过一篇文章,高中上过奥数班的学生,进入到大学,普遍存在对数学失去兴趣的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因为奥数班是家长以为的好,但不是孩子的好。
奥数班不是他们的兴趣,他们只是硬着头皮学,去走那个家长以为很好的捷径。
前面提到的小小科学家,她之所以喜欢数学,正是因为她自己的兴趣,所以她愿意研究,而家长全力支持她的兴趣。
家长往往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孩子规划,可时代在发展,孩子们处的时代用我们的方**俨然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