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1 20:03:05 作者: 夹叙夹议 |
您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夹叙夹议》,我是李玲!云南昆明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参加2019年举办的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了,研究项目是“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这个标题,让我这个文科生想要假装听懂都很难,这个公示的获奖结果和获奖项目也渐渐地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大家心里的疑问是“这个博士生水准的课题由一名小学生完成,真的可能吗?”。7月14日,这名学生的论文推荐方云南省科协表示,已经发现相关舆情,并成立调查组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7月15日晚间,云南省青少年科创大赛组委会通报,这一项目的专业程度超出作者认知和写作水平,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决定撤销该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之后,全国赛事主办方也表示撤销这一项目全国三等奖。对此,涉事学生父亲、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勇彬发布情况声明并致歉,称自己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尊重和服从大赛组委会的处理意见。
全国青少年科创大赛来历不小,这是一个1979年就创办,已经举办40年的全国性赛事,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知识产权局、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从各地各中小学校报送项目,到市赛、省赛和全国大赛,每年约有1000万名青少年参加不同级别的赛事活动。既然从学校到全国有层层选拔,还有如此雄厚的主办方背景,获奖项目掺假是赛事评审规则有漏洞?还是中间有主办方、评委的暗箱操作?这不禁是对这一全国性品牌赛事、对各家主办方单位的公信力的一次拷问!这波后浪还持续引发了几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质疑,武汉2名小学生对茶多酚抗肿瘤的研究,一位科研人员看过后表示“小鼠实验的成果没有几年不可能完成”,17日,武汉科协官网发布声明称,2名学生实验中学的操作,在老师演示教学后,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并从实践中得出报告结果。对这一质疑,赛事的全国组委员还没有回应。此外,被质疑的还有重庆高中生的获奖论文与某硕士论文撞图,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涉事高中生的研究角度跟涉事硕士论文的角度不同。对此全国赛方办公室表示还在积极调查中。
为什么这项赛事如此受关注?为什么每年吸引约1000万名青少年参与?为什么孩子家长不惜过度参与、帮孩子造假以期获奖?答案恐怕是获奖对学生考学的加持!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2014年之前,凭借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奖项可保送上大学或高考加分,政策调整后,这一奖项成为高校自主招生学生自荐的硬性条件。类似有功利性考学帮助的赛事不断火热,市场上,专门帮助学生科研项目进行指导的校外培训机构应运而生。这其中也有一部分把经念歪了的,让老师代替孩子完成科研项目,甚至此前媒体报道有机构为了让孩子以创新项目获得高招红利,当起了专利转让的中介,以低廉的价格贩卖专利证,把专利人名字变更成目标考生。那么,这类赛事的评判标准、评审规则就有必要反思。这些偏离的现象只会是对孩子的揠苗助长!只注重结果,让青年少忽略了对科研过程的探索、考察,有违对青少年培养创新思维、科学思维的目的,有违科学精神。如果这些掺假让学生还因此获取了考学资格,也有违教育公平!从国家长远的科技创新来说,这些看似热闹的青少年科研,真的有多少是确有价值的,是真正有益的,该如何正确引导,也值得反思和警醒。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夹叙夹议,我是李玲,再会!
扫描二维码?加入听友会
记者:李玲
编辑:黄培林&薛舒亓